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128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2.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说:“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兴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3.
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四: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作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4)据材料四,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2.单选题(共28题)

4.
清康熙雍正年间,湖州双林镇陆续建有绢业会馆,并有新旧之分。这些会馆具有的特征是
A.最早起源于宋元时期
B.政治活动场所
C.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D.发行“交子”以利商品流通
5.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成为商品
⑤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
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7.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刀耕火种
D.土地国有
8.
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A.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促进了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9.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C.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10.
(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11.
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的真品。该收藏家生活的朝代应不早于。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2.
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13.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D.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14.
有学者研究发现,洋务企业的病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厂所依赖的洋人中有不少技术水平低下者在滥竽充数;二是官办企业的定额经费导致工匠依样画葫芦,阻碍技术创新;三是企业管理者不懂技术,管理水平低。这一现象反映了
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
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洋务企业管理体制弊端重重
D.“中体西用”思想是错误的
15.
1903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商部,并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暂拟章程》、《奖励华商章程》等。清政府此举意在
A.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B.完善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
C.抵制外国商业资本的入侵
D.使政府直接控制经济活动
16.
1945—1949年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绝境的最大因素
A.美国商品大力排挤国货
B.官僚资本垄断
C.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
D.内战破坏
17.
有学者指出,徘徊在曲折历史命运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创造者们——张謇以状元之尊奔波筹款,其……不容被历史抹杀;荣德生等实业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起“国难自救会”,其……不容被历史磨灭;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公司一直斗争着也一直经营着,其……不容被历史遗忘。其中,省略号处的内容分别是
A.“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
B.“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
C.“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
D.“实业救国之心”、“民族救亡意识”、“产业革命精神”
18.
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的情况,据此可知
A.—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C.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19.
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
年份
(百万)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他(%)
1872
8.5
46.8
41.1
0.1
7.2
4.9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1907
63.4
52.5
1.6
24.6
10.5
10.8
 
据此可知
A.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
B.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
C.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
D.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
20.
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晚年总结国共两党成败得失的原因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这是我们财政上犯的大错误。当时政府不应该去占这种便宜。”这种看法是基于国民党
A.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B.实行恶性通货膨胀
C.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D.贪污腐化日益严重
21.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江苏的棉纺织、缫丝、面粉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出现滑坡,工厂歇业、普遍倒闭,其他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B.外来商品倾销冲击
C.官僚资本剥削压迫
D.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22.
“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材料主要表明
A.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到外国势力压迫难以发展
B.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
C.民办轮船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D.民办轮船企业成为近代中国航运业的主导力量
23.
观察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华商
日商
实数
比重
实数
比重
1921
9482.2
75.9
1967.1
15.2
1931
15251.8
56.7
10851.1
40.3
1936
17294.6
44.2
19615.1
50.1
 
造成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因素有
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
②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
③日本加紧对华侵略,在华势力不断扩张
④华商发展缓慢,日商资本迅速增长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
1912—1919年期间和1927—1937年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两个阶段,相同的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25.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它反映了
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
B.渔业生态环境良好
C.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D.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26.
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分类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总额
工业固定资产
农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6年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66年
约200%
194.4%
近180%
300%
124%
111%
161.7%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27.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
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
D.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8.
《他改变了中国》一书提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有三个“解放思想”的关键时期:1978年、1992年和1997年。在第三个时期取得的“解放思想”的标志性成就是
A.正式提出创办经济特区
B.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9.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0.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31.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3.选择题(共1题)

32.

如图所示是一种“闯红灯违规证据模拟记录器”的工作原理图,光控开关接收到红绿灯发出的{#blank#}1{#/blank#} 时会自动闭合,压敏电阻若同时受到车的压力,其阻值变小,电路中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性变大,使衔铁与触点 {#blank#}2{#/blank#}   (选填“1”或“2”)接触,电控照相机工作,拍摄违规车辆,要使质量较小的车闯红灯也能被拍下,可以适当{#blank#}3{#/blank#} 定值电阻的阻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