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经济政策影响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材料二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苏俄(联)实行什么经济政策?试举一例说明这一政策是怎样把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
(3)材料三所涉的国有企业治(管)理模式反映了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是在什么会议之后逐渐确立的?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一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材料二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苏俄(联)实行什么经济政策?试举一例说明这一政策是怎样把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
(3)材料三所涉的国有企业治(管)理模式反映了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是在什么会议之后逐渐确立的?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要求。
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时期 | 国家 | 主要力量源泉 |
16世纪 | 西班牙 | 黄金、殖民贸易、雇拥军、王朝联系 |
17世纪 | 荷兰 |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
18世纪 | 法国 |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
19世纪 | 英国 |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 |
20世纪 | 美国 | 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6题)
3.
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
B.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
C.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
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
5.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的转让现象,农业资产者获得了贵族手中的土地。通货膨胀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西欧物价平均上涨了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被称为
A.商业革命 |
B.价格革命 |
C.工业革命 |
D.圈地运动 |
6.
19世纪70年代,中国蚕丝业面临一个严峻问题:生丝质量低劣引发外国丝商的强烈不满。外国丝商发出警告:“除非在这两方面(包装和质量)采取改进措施,否则他们的生丝就必须从我们的消费中排除出去。”而民国初期,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危机有了一定程度缓解。这一变化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C.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
D.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
7.
近五百年来,各国因势因时而不断崛起,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崛起已是不争事实,更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是崛起方式。下列关于中国崛起的主题最恰当的说法是


A.从改良到革命 | B.从城市到农村 | C.从计划到市场 | D.从农村到城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