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对外贸易状况,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先后窥探、染指中国市场,争相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遍销其本土和殖民地,以牟取暴利。……世界市场对江南丝、丝织品和布匹等商品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市镇商业化的进程。
日本军界人士说,……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英国可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
(2)材料二表明,英国和美、德分别实行了什么贸易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实施不同贸易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影响。材料反映出日本提出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目标?为此,日本在30年代采取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材料一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先后窥探、染指中国市场,争相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遍销其本土和殖民地,以牟取暴利。……世界市场对江南丝、丝织品和布匹等商品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市镇商业化的进程。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三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1929年至1931年间,日本对外贸易减少了近50%。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1929年为23.41亿美元,1932年下降为7.84亿美元。日本军界人士说,……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英国可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初明朝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2)材料二表明,英国和美、德分别实行了什么贸易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实施不同贸易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影响。材料反映出日本提出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目标?为此,日本在30年代采取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的分布
材料三19世纪后期中国人创办的主要近代企业分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何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 80年代前状况 | 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700文 | 茶叶每公斤640文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的分布
企业性质 | 行业 | 工人人数 |
外商 | 近代企业 | 34000人 |
洋务 | 军事工业 | 9000至10810人(江南制造总局一厂有工人2000人) |
民用工业 | 5500至6000人 | |
采矿业 | 16000至20000人 | |
民族资本主义 | 近代企业 | 27250(厂平均100人) |
材料三19世纪后期中国人创办的主要近代企业分布
地区 | 性质 | 企业名称 |
京津地区 | 洋务企业 | 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 |
民族资本企业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
长江流域 | 洋务企业 | 上海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安庆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
民族资本企业 | 上海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吞并) | |
东南沿海 | 洋务企业 | 福州船政局基隆煤矿 |
民族资本企业 | 陈联泰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何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2.单选题- (共10题)
3.
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③“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④“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③“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④“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5.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6.
《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东汉农民更加勤劳 |
B.铁犁牛耕等劳动工具的推广 |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
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
7.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
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
C.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
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
9.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
B.大量吸引外来移民 |
C.大量人口不断迁往殖民地 |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
10.
(题文)“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包括
①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②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
③中国首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
④政府实行了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
①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②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
③中国首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
④政府实行了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