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26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的定格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当时扬州有个上了年纪的盐商专程到南京见孙中山,孙中山亲自接见了他。见面后盐商马上要跪拜行礼,孙中山抢步上前扶住,告诉他民国不兴这一套。盐商大为感动,回去后告诉家人说:“我今天才真正看到了民主!”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何时?  
(2)孙中山当时的身份是什么?   
(3)请用史实说明孙中山为何说“民国不兴这一套”?
(4)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盐商说“我今天才真正看到了民主”的理解。
2.
图像中的历史

《笨拙》是一份英国的讽刺与幽默周刊。历史上其刊登了几十幅有关伦敦雾的漫画作品。1880年发表的题为《老煤王与雾魔》(下图)是其中之一。

  
(1)判断对所示作品的理解。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①从史料证据的性质来看,它是英国漫画史的原始史料。(  )
②从创作的历史背景来看,它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历史。(    )
③从作品的创作意图来看,它揭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代价。(    )
(2)以漫画为代表的文艺作品,也是历史的证据。结合上述信息,概括艺术作品的主要证史价值。
3.
数据中的历史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和财富。下列是1700年到20世纪初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占世界百分比%)数据统计表。

所属地区

国家

1700年

1820年

1870年

1913年

欧洲

英国

2.9

5.2

24.1

21.1

德国

3.6

3.8

6.5

8.8

美洲

美国

/

1.8

8.9

19.1

亚洲

中国

22.3

32.9

17.2

8.9

印度

24.4

16

12.2

7.6

 

(1)中、英国GDP占世界百分比的变化各自有何特点?造成近代英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为何美国1700年没有统计数据?1820年至1913年间,美国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对欧亚国家GDP占世界百分比变化原因给予合理的简要解释。
4.
他者的记录
1862年,日本商船“千岁丸”开始上海之行,开启了近代日本人对中国了解的第一步。随行的日本长州藩武士高杉晋作留下了《游清五录》等文献。在其记录中,对上海印象是:

“朝早,川蒸汽船来,引本船,左折溯江,两岸民家风景殆与我邦无异。午前渐到上海港,此支那第一繁津港,欧罗波诸邦商船军舰数千艘停泊,樯花林森,欲埋津口。陆上则诸邦商馆粉壁千尺,殆如城阁,其广大严烈,不可以笔纸尽也。”

“每街门悬街名,酒店茶肆,与我邦大同小异,唯臭气之甚而已。”

“支那人尽为外国人之使役。英法之人步行街市,清人皆避旁让道。实上海之地虽属支那,谓英法属地,又可也。”

“今至上海兵营而观其状,见其兵卒皆敝衣垢面,徒跣露头,羸弱无力,皆状若乞丐,未见一勇士。若如此,则我一人可敌其五人。若率一万骑兵征彼,则可横扫清国。”

   注:“支那、支那人”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蔑称。
(1)1862年的日本处于哪个政府统治时期?
(2)“欧罗波”是指什么?此时的上海为何会出现“欧罗波诸邦商船军舰数千艘停泊”的现象?
(3)从上面的文献记录来看,高杉晋作从哪些视角来观察上海的?
(4)从高杉晋作的记录来看,他是如何认识此时上海的?

2.单选题(共18题)

5.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A.俾斯麦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D.明治天皇
6.
《泰晤士报》评论:“本报记者毫不犹豫地指出,90%的满族和75%的汉族文人们,从未有过一点点支持真正改变制度的想法,(因为)在这个制度中,他们既有利可图,又过得舒适愉悦。”该报评论的是
A.洋务运动B.新文化运动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7.
立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背景是清朝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8.
从《申报》的新闻照片看(下图),可以推断该期发行的时代背景是   
A.社会改革
B.文化革命
C.抗战御侮
D.国共内战
9.
仔细观察下图,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战争
10.
关于二战后确立的国际政治格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雅尔塔体制完全取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两极格局下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C.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欧洲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11.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迦马 D. 麦哲伦
12.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其批判的是
A.启蒙思想B.理性主义C.资本主义D.封建主义
13.
启蒙思想家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他们的理论依据是
A.自然法和社会契约B.天赋人权和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和君主立宪D.自然法和民主共和
14.
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这个时代是指
A.商业革命时代B.文艺复兴时代C.启蒙运动时代D.工业革命时代
15.
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泉水虽可共享,但谁又能否认,在水罐中所盛的水只属于取水的人呢?”他强调财产的
A.共有性B.私有性C.分割性D.社会性
16.
下列代表中华古代文明的科技成果最先西传西方的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17.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可能属于
A.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D.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
18.
“一意讲求杂技,使趋利之舟车,杀人之火器,争多竞巧,以为富强,邃谓为有用之实学哉?”其质疑的对象是
A.李鸿章B.林则徐C.康有为D.胡适
19.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介绍蒸汽机的是
A.《农政全书》B.《天朝田亩制度》C.《海国图志》D.《几何原本》
20.
最先发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感叹的是
A.司马迁B.李大钊C.胡适D.梁启超
21.
普希金:“用一只专制的手,勇敢地播下启蒙的种子。”其赞美的是
A.彼得一世B.亚历山大二世C.列宁D.斯大林
22.
自二十世纪20年代之后,“西方文明”语境逐渐取代“欧洲文明”语境。与这一语境的变化相关度原因是:
A.欧洲旧帝国的瓦解B.美国、日本势力的崛起
C.中国的新文化运动D.全球化的开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