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界定英国何时崛起为大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克伦威尔时期本应被视为英国崛起的开端,这不仅在于英吉利共和国实际取得的成就,更在于“克伦威尔触摸到了一个更深远更持久的国家强盛概念的奥秘”。然而,英吉利共和国的强大最多只能被看作英国崛起为大国的序幕而非其正式的开端。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或许正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英法两国经济实力对比不利于英国以及工业革命迅速扭转这种对比的事实,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强调工业革命对于英国崛起的关键作用。
材料:界定英国何时崛起为大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克伦威尔时期本应被视为英国崛起的开端,这不仅在于英吉利共和国实际取得的成就,更在于“克伦威尔触摸到了一个更深远更持久的国家强盛概念的奥秘”。然而,英吉利共和国的强大最多只能被看作英国崛起为大国的序幕而非其正式的开端。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或许正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英法两国经济实力对比不利于英国以及工业革命迅速扭转这种对比的事实,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强调工业革命对于英国崛起的关键作用。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崛起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简要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的消防制度始建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1903年,清政府在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其后南京、广州、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据统计1821—1911年,广州府共计发生火灾231起,其中“确知起火原由”的有97起,这97起火灾中大多是发生在店铺,作坊、烟馆、药局及戏园等人口集中地,是由于用火不慎而引起的。为了应对火灾多发的局面,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先后从上海洋炮局购进4架新式洋水龙,以备应急之需。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消防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中国近代的消防制度始建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1903年,清政府在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其后南京、广州、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据统计1821—1911年,广州府共计发生火灾231起,其中“确知起火原由”的有97起,这97起火灾中大多是发生在店铺,作坊、烟馆、药局及戏园等人口集中地,是由于用火不慎而引起的。为了应对火灾多发的局面,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先后从上海洋炮局购进4架新式洋水龙,以备应急之需。
——摘编自《中国近代消防发展史》等
材料二:在二战时,英国就创办了英国消防大学,由英国君主亲自任命院长,对英国的消防官员、消防长官进行训练。近现代的英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消防管理机关,采用地方自治的方式,由各郡、市设置金,银,铜三级消防机构,各级人员从10人到50人不等。与美国、日本等国家采取结合志愿者消防员的方式不同,英国都是职业消防员。——摘编自(话说英国消防员》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近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消防制度的特点。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
(2)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近代资产阶级共和国与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了确保民治得以实施建立了哪些制度?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
——摘编自《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南京临时参议会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开宣布中华民国一切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临时约法》试图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民主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复制到中国,建立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逐步清除长期君主专制政治的消极影响。但资产阶级几十年的努力奋斗最终归于失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摘编自《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近代资产阶级共和国与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了确保民治得以实施建立了哪些制度?
3.单选题- (共17题)
4.
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
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
C.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
D.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
5.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一决定
A.体现了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
B.明确了中共军队侧重于进行游击战争 |
C.落实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
D.体现了坚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 |
6.
近代《时报》曾载:有人搭乘恰和公司的轮船到上海,途中茶房照例收取酒钱时,客人说:“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须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茶房回道:“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客人说:“我们的自由权你不能侵犯。”这则笑谈说明
A.辛亥革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
B.民主共和思潮已为全民接受 |
C.政治革命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 |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19世纪初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C.使中国拒绝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D.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
8.
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
B.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
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
D.国共签订和平协定 |
9.
1848年,有一本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册子出版了,它第一次向人们明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除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并给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这本小册子是
A.《人权宣言》 |
B.《资本论》 |
C.《1787年宪法》 |
D.《共产党宣言》 |
10.
学者王晓德认为:“美国从一开始眼睛就盯着全球,表现出所谓‘国际性’的本质。即使所谓的‘孤立主义’也只是美国实力尚未达到与欧洲大国正面抗衡时的一种无奈选择,一旦具有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势必会把‘领导世界’的意识转化为‘领导世界’的行为。”这说明美国
A.已放弃了孤立主义传统 |
B.霸权主义具有历史渊源 |
C.国力增强推动对外侵略 |
D.已经建立美国优先的世界 |
12.
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
B.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
C.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
D.有利于本国经济长久健康的发展 |
13.
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
B.表明列宁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 |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 |
14.
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反映出
A.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C.全球治理问题凸显 |
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
15.
学者黄邦和说:“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表明“地理大革命”
A.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
B.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
C.直接推动了三权分立思想的兴起 |
D.奠定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 |
16.
15-17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群体;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
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
D.提升了国际地位 |
17.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 记述 |
《通典》 |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注:唐代永业田是可世袭的土地) |
《全唐诗补逸》 |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
《唐大诏令集》 |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
《全唐文》 |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面食” |
A.自由买卖土地减少 |
B.新兴工商业取代传统农业 |
C.政府土地政策发生变化 |
D.政府对土地的控制力有限 |
1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
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
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
D.与西方国家关系密切 |
19.
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朝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前期
A. 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C. 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A. 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C. 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