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124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仅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时期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五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观点。

2.单选题(共28题)

2.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甲午战争进一步瓦解了我国的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3.
延祐二年(1314年)《市舶法》规定:“金、银、铜钱、铁货、男子、妇女人口、丝绵、缎匹、梢金、绫罗、米粮、军器,并不许下海私贩诸番。违者,舶商、船主、纲首、事头、火长,各杖一百七十下,船物俱行没官。”当时统治者这样规定的原因是
A.闭关锁国使政府减少对外贸易商品种类
B.政府严格管理涉及国计民生的商品交易
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政府加强对“朝贡贸易”的管理
4.
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印发“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元政府制定了最早的信用货币条例“十四条画”和“通行条画”;设立“钞券提举司”垄断货币发行;拨足以丝和银为本位的钞本来维持纸币信用;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同时严禁私自买卖金银。它说明了
A.中国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元朝统治者大肆掠夺民间财富
C.古代金融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D.元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5.
中餐在演变过程中,吸收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如川菜、湘菜都以辣为名。据考证,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
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7.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写道:“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文中所述的“奇迹”主要是指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
观察1843年与1858年英国向中国进口棉花及出口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上述变化
A.促使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导致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C.表明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冲击传统农业经营方式
9.
小王在查阅苏俄(联)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段史料:“一些以前经商的公民应约来到指挥部,据说是要他们来为劳动义务登记的。在这些公民登记时,他们遭到拘留并被送往兵营等候派往前线。”这表明了当时苏俄(联)
A.力图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国内出现了政治多元化
D.正忙于应付德国的进攻
10.
马克思说:“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据此可知,马克思强调
A.荷兰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荷兰的财富来源的不正当的
C.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D.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
11.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12.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B.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C.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13.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材料中“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出现“康乾盛世”
C.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D.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
14.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
A. 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
B. 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D. 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
15.
某学者著有《宋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A.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 “主食开始出现玉米、甘薯”
C. “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 “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16.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A. 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 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 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17.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18.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 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 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19.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一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下列不正确的是()
A. 该学者关注了殖民掠夺的后果
B.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
D. 该会议讨论的是哥伦布登陆美洲的影响
20.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

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①始终体现了“科”与“技”的结合 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这一历程推动了世界连成统一整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1.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
A.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B.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C.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2.
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
A.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 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 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 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23.
(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铁路矿务局
D. 福州船政局
24.
如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 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25.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26.
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  )。
A.主要靠对外掠夺     B. 主要靠其内在的发展
B.主要靠文艺复兴     D. 主要靠古罗马的法制
27.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陈先生在这里举例用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8.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29.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