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观点。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仅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时期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五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观点。
2.单选题- (共28题)
2.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甲午战争进一步瓦解了我国的自然经济 |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
3.
延祐二年(1314年)《市舶法》规定:“金、银、铜钱、铁货、男子、妇女人口、丝绵、缎匹、梢金、绫罗、米粮、军器,并不许下海私贩诸番。违者,舶商、船主、纲首、事头、火长,各杖一百七十下,船物俱行没官。”当时统治者这样规定的原因是
A.闭关锁国使政府减少对外贸易商品种类 |
B.政府严格管理涉及国计民生的商品交易 |
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D.政府加强对“朝贡贸易”的管理 |
4.
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印发“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元政府制定了最早的信用货币条例“十四条画”和“通行条画”;设立“钞券提举司”垄断货币发行;拨足以丝和银为本位的钞本来维持纸币信用;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同时严禁私自买卖金银。它说明了
A.中国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B.元朝统治者大肆掠夺民间财富 |
C.古代金融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
D.元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6.
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1400年 | 1600年 | 1800年 |
印度 | 74 | 145 | 180 |
欧洲 | 52 | 89 | 146 |
非洲撒哈拉以南 | 60 | 104 | 92 |
拉丁美洲 | 36 | 10 | 19 |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
B.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
7.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写道:“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文中所述的“奇迹”主要是指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
D.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8.
观察1843年与1858年英国向中国进口棉花及出口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上述变化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印花布 | 匹 | 14.25% | 4.98% |
棉纱 | 担 | 6.94% | 4.86% |
上述变化
A.促使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
B.导致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
C.表明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冲击传统农业经营方式 |
9.
小王在查阅苏俄(联)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段史料:“一些以前经商的公民应约来到指挥部,据说是要他们来为劳动义务登记的。在这些公民登记时,他们遭到拘留并被送往兵营等候派往前线。”这表明了当时苏俄(联)
A.力图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国内出现了政治多元化 |
D.正忙于应付德国的进攻 |
10.
马克思说:“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据此可知,马克思强调
A.荷兰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
B.荷兰的财富来源的不正当的 |
C.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 |
D.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 |
11.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
B.娱乐大众 |
C.宣传政治主张 |
D.传播商业信息 |
12.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B.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
C.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
D.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
13.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材料中“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
B.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出现“康乾盛世” |
C.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
D.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 |
14.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
A. 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
B. 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D. 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
A. 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
B. 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C.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D. 帝国时代的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
15.
某学者著有《宋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A.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 “主食开始出现玉米、甘薯”
C. “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 “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A.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 “主食开始出现玉米、甘薯”
C. “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 “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16.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A. 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 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 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A. 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 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 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17.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18.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 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 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A. 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 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19.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一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下列不正确的是()
A. 该学者关注了殖民掠夺的后果
B.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
D. 该会议讨论的是哥伦布登陆美洲的影响
A. 该学者关注了殖民掠夺的后果
B.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
D. 该会议讨论的是哥伦布登陆美洲的影响
20.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

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①始终体现了“科”与“技”的结合 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这一历程推动了世界连成统一整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①始终体现了“科”与“技”的结合 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这一历程推动了世界连成统一整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1.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
A.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
B.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
C.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 |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22.
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
A.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 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 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 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A.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 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 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 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23.
(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铁路矿务局
D. 福州船政局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铁路矿务局
D. 福州船政局
24.
如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 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A.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 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25.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
26.
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 )。
A.主要靠对外掠夺 B. 主要靠其内在的发展
B.主要靠文艺复兴 D. 主要靠古罗马的法制
A.主要靠对外掠夺 B. 主要靠其内在的发展
B.主要靠文艺复兴 D. 主要靠古罗马的法制
27.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陈先生在这里举例用的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28.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