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94%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 215(南方) | 1167.7 | 3.85 | 90% |
隋唐 | 124(北方) 328(南方) | 1450.92 | 6.42 | 90% |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2.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2)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宋)范成大
材料二 :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间,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材料一反映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这一主张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三,指出这些因素。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这一主张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三,指出这些因素。
2.单选题- (共20题)
4.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5.
明清时期,晋商富甲一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所到之处,就修建一处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晋商会馆。下列有关晋商会馆的表述,错误的是
A.晋商会馆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地域性特点 |
B.晋商会馆是当时山西商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
C.晋商会馆是晋商的荣誉与辉煌的缩影与见证 |
D.晋商会馆既是会馆又是他们经营的票号 |
7.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至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A.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
B.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 |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
8.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
9.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
10.
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
①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动向
③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④官营手工业退居次要地位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 商人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①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动向
③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④官营手工业退居次要地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1.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12.
《管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由此可见( )
A.家庭手工业中小农不辍劳作,仍食不果腹 |
B.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宏大,工匠分工细密 |
C.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工匠职业世袭 |
D.官营手工业对随意传子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惩 |
13.
宋代四川地区,以农业税为基础的两税收入为161万贯,商税达167万贯(不包括酒税、茶课、盐课等收入)。这说明当时四川
A.农业经济严重萎缩 | B.工商业空前繁荣 |
C.经济水平领先全国 | D.纸币成为通用货币 |
14.
“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 )
A.纸币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 B.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 |
C.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 | D.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 |
15.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16.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营结构发生一定转变②政府重视农业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手工工场兴起
①农业经营结构发生一定转变②政府重视农业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手工工场兴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17.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最早可能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
B.体现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 |
C.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
D.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
19.
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
20.
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的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对美洲的殖民 |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
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 |
21.
“如果朕把特许状赐给想循向西航的路线到朕所指定的地方以便探寻这些海中间的海峡的人……你们从事上述的探险,不得在葡萄牙国王陛下的分界线和境界内进行,沿着我们的分界线,丝毫不得使他受到损害”这是一份16世纪初某国王与某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据你推测,这个水手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 |
B.达伽马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22.
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3.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3.选择题- (共6题)
24.选择正确的填空
绿绿的 红红的 弯弯的 清清的 小小的
{#blank#}1{#/blank#}花朵 {#blank#}2{#/blank#}河水 {#blank#}3{#/blank#}雨点
{#blank#}4{#/blank#}禾苗 {#blank#}5{#/blank#}尾巴
28.把球放在长方体纸盒内,球的一部分露出盒外,其主视图如图.⊙O与矩形ABCD的边BC,AD分别相切和相交(E,F是交点),已知EF=CD=8,则⊙O的半径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