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9年是麦哲伦离开塞维利亚、开始著名的环球航行的一年,也是埃尔南多·科尔特斯离开古巴、发动对阿兹特克帝国的同样著名的远征的一年。从1500年至1520年这20年,已是探险者时期。那时,许多航海者打着各种旗帜探查整个南北美洲的东西两侧,以寻找通路。在随后的30年中,数千名西班牙冒险家赢得了第一个庞大的欧洲海外帝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于亚欧非和美洲之间开始交往,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在两个半球间传播。随后欧洲的船长们建立了双方永久性联系的桥梁……欧洲自由民和非洲奴隶组成的新移民开始定居西半球,同时欧洲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烟草、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欧洲出现众多探险活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并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1519年是麦哲伦离开塞维利亚、开始著名的环球航行的一年,也是埃尔南多·科尔特斯离开古巴、发动对阿兹特克帝国的同样著名的远征的一年。从1500年至1520年这20年,已是探险者时期。那时,许多航海者打着各种旗帜探查整个南北美洲的东西两侧,以寻找通路。在随后的30年中,数千名西班牙冒险家赢得了第一个庞大的欧洲海外帝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于亚欧非和美洲之间开始交往,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在两个半球间传播。随后欧洲的船长们建立了双方永久性联系的桥梁……欧洲自由民和非洲奴隶组成的新移民开始定居西半球,同时欧洲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烟草、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欧洲出现众多探险活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并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3.单选题- (共18题)
3.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4.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
5.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
B.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
C.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
6.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
B.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
C.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
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
8.
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这反映出唐代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 B.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 |
C.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 | 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 |
10.
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 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 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
11.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的一首民谣,表达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杰出贡献在于()
A.丝纺织业 | B.棉纺织业 |
C.麻纺织业 | D.毛纺织业 |
12.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这说明宋代
A.发展朝贡贸易解决财政危机 | B.严格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
C.市舶贸易日益受到政府重视 | D.贸易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
13.
明朝中叶的福建漳州,佃户向地主租田时只要交纳若干押金即“佃头银”,便可获得长期佃种地主土地的权利。该现象说明当地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 B.雇佣剥削关系的出现 |
C.农村土地产权归属的分散 | D.土地兼并问题的缓和 |
14.
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代表之一,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则购买土地,大兴土木。上述情况源于
A.传统礼教制度根深蒂固 | B.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 |
C.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 | D.经世致用思想渐成主流 |
15.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16.
东汉时期,政府把国有的荒地和苑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农民在最初几年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后,就要向国家缴纳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赋税,并承担其他义务。政府出台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治理流民问题 |
B.防止小农破产 |
C.缓解土地兼并 |
D.增加财政收人 |
17.
据统计,1492~159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共约价值40亿比塞塔,留在国内的最多只有2亿比塞塔,仅占5%。材料说明西班牙
A.确立殖民霸主优势 |
B.未完成工商业发展的资本积累 |
C.处于贸易中心地位 |
D.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18.
某学者写道:“衰落……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 |
B.价格革命 |
C.商业危机 |
D.工业革命 |
19.
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线、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达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
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
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