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月学情调查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12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街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作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0年以后西方各国与清政府重订条约,清政府力争撤销领事裁判权,而列强藉口中国法制不完善、太落后,不能保障其国民利益拒不同意。中国此时对国际法有所了解,知道主权的重要性,因而也不相让。1901年中国第一次表示要进行法制改革,1903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译出了德、日、法等国的法律,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制定新法的工作。
——摘编自高其才《领事裁判权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
材料二已从1906到1908年在日本顾问冈田的帮助下,更定刑名,删除凌迟、袅首、戮尸等酷刑,完成了《大清新刑律》并预定1913年实行。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此外还未用西方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
“往昔律书体裁最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沈家本主张应“随乎时运之递迁”而改革法律结构,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等部门法与单行法规,但大多因清朝灭亡而未及颁行。
“政刑之权丛于一人之身”。沈家本认为“东西各国宪政之萌芽,俱本于司法之独立。”1907年在法部的主持下,创设审判厅于东三省,并试办于直隶、江苏两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内容并加以评价。

2.单选题(共21题)

3.
1840年间,英国输华货值为524.298磅,到1840年便一跃至1,456,180磅,1844年又升至为2,305,.617磅,1845年跃至2,394,827磅。但道光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4.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5.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6.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
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8.
(题文)(2018年山东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些信息说明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9.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萌芽发
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10.
下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11.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2.
《白银资本》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表明东南沿海
A.农业经济转型
B.传统手工业受冲击
C.经济地位上升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3.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折射出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
C.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D.耕织日趋分离
14.
秦汉以来,历代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制度,基本与乡村无异。然而唐宋之际,国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专门针对城市的管理制度。这是由于
A.城乡经济管理模式明显不同
B.城市的经济特性日益凸显
C.政府财政收入倚重城市经济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速
15.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6.
下表为中国煤炭生产情况统计。表格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反映出
项目
1936年
1942年
全国总产量(万吨)
3990.3
6595.2
外资产量所占比例(全国100%)
55.7
90.4
 
A.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B.外国对华直接掠夺加剧
C.中国重工业仍相对落后
D.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17.
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年代
法律法规
1904年
《商人通例》
《公司律》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1906年
《破产律》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18.
1936 年3 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 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 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19.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20.
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一定保障
D.民族工业遇到严重资金困难
21.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有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2.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3.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