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20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是普鲁士统治集团基于对周边战略环境的正确认识,为赢得军事优势,以武力统一德国而主动进行的。这次改革是对19世纪初沙恩霍斯特等人以拿破仑的军事体系为蓝本重建的普军,进行一次大规模改造和完善,使军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指挥方式和指挥体制适应了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从而把普军的正规化现代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次军事改革的成功,对普鲁士1864年对丹麦、1866年对奥地利、1870-1871年对法国战争的胜利,起着重大的作用;进而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德国持续许多世纪的分崩离析的局面,实现了德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统一。改革的成功使普军成为许多国家军队效仿的榜样。
——摘编自程广生《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期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历史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 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富者田连阡陌”、“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造成 “士、吏、农、商”“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的原因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
(2)材料二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日期的日本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捐款助剿,1853年9月清政府开始推行厘金制度。首先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其按亩起捐自2n-80文不等;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而后在扬州仙女庙、邵伯等镇米行开设厘局,“规定每米一石捐钱50文助饷”。此后,抽厘的地域迅速扩大. 1862年已基本推行于全国。厘金最初分为两种,即行厘(通过税)和坐厘(交易税),后来捐厘的名目繁多。抽取的办法,各省也有各省的规定。最初,有的省份对货物在起运地征收一次厘金,后来各省对转运途中的货物重复征课。“厘卡之多,犹不止于税关之数,使得弹丸之地,此去彼来,商民无所适从,应接不暇。”清政府虽多次议裁,但因其是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而未能取消。直到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将其废除。
——摘编自盖海萍《厘金制度的兴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实施厘金制度目的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厘金制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11题)

5.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B.闭关政策下农民负担较重
C.各关口税率不尽相同
D.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6.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小农经济下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小农经济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方式
④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7.
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8.
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中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河南冶铁业发达
B.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9.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10.
商鞅在变法时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禁止商业的发展
11.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12.
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B.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C.俄国逐步实行了现代化
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13.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14.
19世纪中期俄国一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经判处它的死刑。”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奴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的工业革命进程
②农奴制度成为影响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隐患
③废除农奴制度成为俄国人的共识
④农奴的悲惨处境得到知识分子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3.选择题(共2题)

16.对于问题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人民群众要求从快、从严处罚的呼声很高。这就要求执法机关做到(   )
17.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面临破产。其实美国曾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其汽车制造业的辉煌历史可追溯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