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19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0/5/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1)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对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对专横的文化意识形态,或对等级社会制度的反对。

(2)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参照范例,论证材料中的某个观点。

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不断进调整,如下:


(4)根据上表,概括1979年以后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的趋势,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2.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密切相关。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周代礼制规定: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8分)
19世纪以来,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第一等级的大都会是上海,独自一级无与伦比。上海原是一海隅县城,因缘时会,竟一跃而握中国都市牛耳。
(2)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6分)

2.单选题(共5题)

3.
在古代,中、西方文明特点不同,在各自道路上都有较大发展。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题1】下列美学观点,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C.“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D.“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小题2】“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①工商业比较发达 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④
4.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是近代中国人面对的重大问题。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题1】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常为师”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小题2】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
5.
近代以来,大国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世界局势。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题1】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 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 ④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A.③④B.②④C.①②D.②③
【小题2】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A.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速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朗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6.
“他打破绝对静止的时空观,改变着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他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文中的“他”是指
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普朗克
7.
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作用。回答下面试题。
【小题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小题2】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某个时期的疆域。为此疆域的确定做出直接贡献的皇帝是
A.秦始皇B.北魏孝文帝C.唐太宗D.康熙帝

3.选择题(共4题)

8.当火灾发生时,从现场逃生的方法之一:用湿毛巾捂住嘴鼻,弯下身体,从熟悉的通道逃走,为什么要弯下身体呢?
9.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都存在着物理现象.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华的探究

一天晚上,小明在房间里看书,突然,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熄灭了,电灯为什么会熄灭呢?

根据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和经验,小明提出了许多引起电灯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整个小区停电了;可能是自己家的保险丝烧断了;可能是灯丝断了……究竟是那一种原因引起电灯熄灭的呢?需要寻找有关的证据,小明首先打开自己的窗户观察外面的情况,发现邻居家里的仍然亮着,路灯也亮着,于是他判断小区没有停电,问题出在自己家里.

他走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开关,电灯亮了,于是断定家里的保险丝没有熔断,问题可能就出在灯泡上. 他拿了一只手电筒,爬上椅子取下灯泡,发现灯丝已经断了,原因终于找到了.他给电灯换了一只新的灯泡,再打开开关时,电灯亮了.

事后,小明还在思考,这个灯头原来好好的,也没有人动过它,为什么灯丝会断呢?

问题:

11.物理推动社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划时代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