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民主是近代以来世界的潮流,是一切进步力量的政治追求,制定法律是保证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既不可能得到人民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也不能被清王朝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所接受,君主立宪制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试图把西方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与中国传统的考试权、监察权结合在一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但是,“三权分立”制度也好,“五权分立”制度也罢,在历史上并没有站住脚。袁世凯不仅解散了参议院,甚至还废除共和、复辟帝制。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参议院成为北洋军阀的玩偶和道具,北洋军阀搞伪宪闹剧,制造的是一片混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欺骗人民,召开了“国民大会”,制定了所谓“宪法”。但是,即使这样的“宪法”,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引自《“六个为什么”》解读
材料二这些年,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今天的许多领域,投票制度、选举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增多,制度化的渠道不断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参与热情也不断提高。
作为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标志,法治成为中国人民的殷切向往和不懈追求。而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中,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坚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司法为民深入实施,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日益形成。这充分表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在全社会的共同实践中正一步一步化为现实。
——摘自《人民日报》
(1)近代中国人民为建立民主法治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为现代中国建立民主法治社会提供了某些借鉴,试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加以概括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在1949—1956年间“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的内容及其法律依据?概括新时期党和政府是如何健全和保障民主制度的?
(3)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法治建设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历程的认识。
材料一戊戌变法既不可能得到人民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也不能被清王朝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所接受,君主立宪制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试图把西方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与中国传统的考试权、监察权结合在一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但是,“三权分立”制度也好,“五权分立”制度也罢,在历史上并没有站住脚。袁世凯不仅解散了参议院,甚至还废除共和、复辟帝制。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参议院成为北洋军阀的玩偶和道具,北洋军阀搞伪宪闹剧,制造的是一片混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欺骗人民,召开了“国民大会”,制定了所谓“宪法”。但是,即使这样的“宪法”,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引自《“六个为什么”》解读
材料二这些年,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今天的许多领域,投票制度、选举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增多,制度化的渠道不断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参与热情也不断提高。
作为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标志,法治成为中国人民的殷切向往和不懈追求。而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中,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坚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司法为民深入实施,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日益形成。这充分表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在全社会的共同实践中正一步一步化为现实。
——摘自《人民日报》
(1)近代中国人民为建立民主法治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为现代中国建立民主法治社会提供了某些借鉴,试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加以概括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在1949—1956年间“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的内容及其法律依据?概括新时期党和政府是如何健全和保障民主制度的?
(3)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法治建设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历程的认识。
2.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毋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无几耳。 ——《汉书·贾谊传》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商鞅变法是如何将宗法制大家庭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的?(9分)
(2)分析商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所产生的影响。(6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毋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无几耳。 ——《汉书·贾谊传》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商鞅变法是如何将宗法制大家庭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的?(9分)
(2)分析商鞅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所产生的影响。(6分)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1955年以前,由于核武器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上当时裂变材料生产能力有限,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数量较少,品种也仅限于核航弹和战术核武器。与美国一样,这一时期,苏联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打破美国对原子弹氢弹的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始少量制造和装备核武器,核力量发展属于初创时期。
材料二经过秘密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三国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简称《部分核禁试条约》)。事实上,美苏两国在此前所进行的数百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技术,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对于两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已经不大,而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法两国来说,大气核试验则是难以逾越的一个重要技术发展阶段。
——段占元等《美苏核对抗的历史分析与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概括1955年前美苏核对抗的特点,分析当时制约核对抗的因素有哪些?(9分)
(2)谈谈你对美苏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认识。(6分)
材料一在1955年以前,由于核武器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上当时裂变材料生产能力有限,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数量较少,品种也仅限于核航弹和战术核武器。与美国一样,这一时期,苏联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打破美国对原子弹氢弹的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始少量制造和装备核武器,核力量发展属于初创时期。
材料二经过秘密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三国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简称《部分核禁试条约》)。事实上,美苏两国在此前所进行的数百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技术,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对于两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已经不大,而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法两国来说,大气核试验则是难以逾越的一个重要技术发展阶段。
——段占元等《美苏核对抗的历史分析与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概括1955年前美苏核对抗的特点,分析当时制约核对抗的因素有哪些?(9分)
(2)谈谈你对美苏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认识。(6分)
2.单选题- (共7题)
4.
查士丁尼曾告示民众:“朕命令,在四次基督教会上采用并认可的教会圣法……将被视为国法。”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这条敕令应收录于《查士丁尼法典》 | B.体现了“教会与国家协调一致”的原则 |
C.基督教会制定国家法律 | D.正式确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
5.
2009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表的评论认为,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代表世界未来格局,如同法理德·扎卡瑞亚在刚刚出版的新书《后美国时代》中所描述的那样,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将逐渐走上全球政治舞台,成为世界强国,美国人只能独自悲伤。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动摇 |
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
C.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美国将会丧失强国地位 |
D.“金砖四国”将会取代美国的世界霸权 |
6.
《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对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土地一定程度上的公有作为前提,但具有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
B.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类 |
C.该土地制度下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进行农业生产 |
D.这种存在着劳役剥削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彻底崩溃 |
7.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在这一论断影响下取得的科技成果不包括
A.杂交水稻“南优2号”育成 | B.“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
C.“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D.我国深圳、山东等地克隆牛成功 |
8.
15世纪意大利人利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写到:“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下列选项中与这句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潮不一致的是
A.人必须要有信仰 | B.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是道德行为 |
C.人的高贵要超过天使 | D.现世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
9.
当代有学者指出:“一些鄙薄京剧等戏曲的人,往往嫌戏曲节奏太慢,这实在有失偏颇。从情节进展来看,舞台剧恰恰是最讲究情节集中、紧凑的。当然,新编京剧也已注意尽量加快节奏,适应现代观众的观赏心理。”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当代中国民众对京剧存在着一些误解 |
B.京剧自身在不断完善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 |
C.进入到现代社会后,京剧逐渐衰落 |
D.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
10.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这样阐述道:“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惟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这一种信念和见识,在历史的领域中是一个假定,但是它在哲学中,便不是一个假定了。”作者认为
A.史学家普遍接受以理性治史 | B.理性是合理解释历史的唯一工具 |
C.理性是史学家所应有的精神 | D.理性的作用只体现在哲学发展中 |
3.选择题- (共1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