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但缺乏忠君精神即使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
(2)概括梁启超论述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论证其观点。
材料一 “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但缺乏忠君精神即使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本间谍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二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四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摘自《甲午战争,你可能不知道的七个事实》
材料三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命运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经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
(2)概括梁启超论述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论证其观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源于西方,自西方扩张到非西方世界。尽管非西方世界包括中国,传统上也有些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但资本从未形成过一个自主的制度。从西方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来看,简单地说,资本已经走过了两个大历史阶段,现在要步入第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民族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阶段是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三阶段则是今天的资本帝国阶段。就资本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来说,在第一阶段,资本依靠权力力量而形成统一国家市场;在第二阶段,资本依然依靠主权国家在国家舞台上扩张;而现在的第三阶段,资本则试图建立自己的帝国,趋向于超越民族国家、脱离民族国家的控制。
(2)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作者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一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源于西方,自西方扩张到非西方世界。尽管非西方世界包括中国,传统上也有些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但资本从未形成过一个自主的制度。从西方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来看,简单地说,资本已经走过了两个大历史阶段,现在要步入第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民族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阶段是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三阶段则是今天的资本帝国阶段。就资本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来说,在第一阶段,资本依靠权力力量而形成统一国家市场;在第二阶段,资本依然依靠主权国家在国家舞台上扩张;而现在的第三阶段,资本则试图建立自己的帝国,趋向于超越民族国家、脱离民族国家的控制。
——摘自《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郑永年杨丽君著)
材料二 要削弱一个民族的政治独立,最有效的方式是削弱其经济独立。而削弱其经济独立的便捷方式,就是全球化。对于那些潜在对手,美国以巨大的市场潜力为诱饵,让对手为了获取这个市场份额而彻底改变自己;以诱敌深入的方式让对方的经济步入其市场圈套,使之严重依赖美国市场,进而丧失经济独立。……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贸易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将贸易战略置于国家安全战略之下,不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来定位贸易战略,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摘编自《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黄树东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并分别举例说明之。(2)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作者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50题)
3.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作战失败。芬利坦言:“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由此可以得出
A.战争胜负对雅典民主政治有决定性影响 |
B.审判政治家的做法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 |
C.有声望的政治家大都会成为民主的障碍 |
D.民主政治有效运转需要高素质的参政者 |
4.
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这说明
A. 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 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C. 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D. 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A. 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 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C. 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D. 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5.
古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即保护人为被保护人进行诉讼代理的法律制度。保护人可以出庭替被保护人发言,反驳对方提出的指控。这种制度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 |
B.有效保障了平民的政治权利 |
C.体现了罗马法的时代局限性 |
D.在法律发展史上有深远价值 |
7.
1688年,英国议会政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的信用工具——国债的发明。这种公共借贷能够有力地满足紧急需要,其关键是议会负责偿还债务。材料表明
A.英国国王丧失了财政方面的权力 |
B.制度创新推动了国家权力的转移 |
C.国债之争是“光荣革命”的导火线 |
D.财政改革推动了共和制的确立 |
8.
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等。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突出依法行政 |
B.对君主的制约 |
C.对权力的监控 |
D.强调主权在民 |
9.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权力。”从伏尔泰对英国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
A.英国国王确实权力无限富裕无比 |
B.英国国王因为无所作为而受到尊敬 |
C.所描述的情况基本符合英国实际情况 |
D.描述的应该是英国代议制早期情况 |
10.
“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长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此评价意在强调美国1787宪法
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
B.所蕴含原则精神的恒久性 |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
D.实践不受客观因素影响 |
11.
1875年的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
B.左派的宪法主张没有实现 |
C.右派根本不认同共和制 |
D.宪法是各派激烈斗争的产物 |
12.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A. 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
B. 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 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D. 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A. 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
B. 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 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D. 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13.
1937年9月到1944年7月,国民政府共发行法币和外币公债18种,总计法币151亿元,关金1亿元,美金2.1亿元,英金2千万镑,此外还发行了4次粮食库券,共计粮食7580多万市担。此举表明
A.中国抗战得到了欧美国家的大力援助 |
B.抗战期间中国财政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
C.中国的金融秩序因日本入侵陷入紊乱 |
D.日本的侵略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破坏 |
14.
淞沪会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调集黄埔系中央军力量投入战场,蒋介石主动改善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川、桂、粤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B.全面抗战局面开始逐渐形成 |
C.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
D.国民政府统治地位得到加强 |
15.
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阵营正式形成 |
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
C.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 |
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
16.
辛亥革命后,举职任官,很多时候上级任命的,地方人民或写信或直接去面见地方相关官长,要求换人,甚至更换数次都无法决定。这种现象反映出辛亥革命
A.公众对政治生活热情增强 |
B.民众共和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
C.民国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
D.民国地方政府武力控制局面 |
17.
孟森在《清代史》中写到“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材料说明了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 |
B.战争的主要败因是社会的整体落后 |
C.清朝统治者试图维护传统外交体制 |
D.战争失败是因为满洲贵族缺乏人才 |
18.
《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
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英文官本 | 中文官本 | 中译本 |
To be possessed in perpetuity | 常远据守主掌 | 永久占有 |
cede | 给予 | 割让 |
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A.中英两国的文化心理观念不同 |
B.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
C.中英两国对香港问题针锋相对 |
D.清朝否认英国对香港拥有主权 |
19.
《全球通史》记载,直到1921年,内战和外敌入侵一直在蹂躏着俄国。但出人意料的是,最后却是红军取得了胜利,也许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布尔什维克在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方面通常做得更成功。这里的“成功”主要是指
A.颁布《土地法令》 |
B.实行余粮收集制 |
C.推行固定粮食税 |
D.农业全盘集体化 |
20.
巴黎公社在1871年4月发布法令;未经司法代表批准,不得进行逮捕;禁止非法搜查民宅与征用物资,违者逮捕。尤其禁止任何对人身自由的侵犯。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
B.否定了旧政权的法制 |
C.完善了法国法律制度 |
D.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力 |
21.
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统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表现在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C.反对参加世界大战 |
D.努力实现政治民主 |
22.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最有可能是
A.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参考数据 |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数据 |
23.
据人民网报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的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就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坚持和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反侵略统一战线 |
C.放弃了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斗争 |
D.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决策 |
24.
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年份 | 1949 | 1950 | 1951 | 1952 | 1953 |
建交国家数 | 10 | 9 | 1 | 0 | 0 |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
B.美国实现封锁中国的外交目标 |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不到认同 |
25.
(题文)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
A.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 |
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
C.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
D.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
27.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
A.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 |
B.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
C.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 |
D.帮助美洲国家发展经济 |
28.
英国曾拒绝卷入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于是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这表明英国
A.想控制欧洲共同体与苏联争霸 |
B.不想失去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
C.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
D.希望以此提高英国国际政治地位 |
29.
1998年,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网状交织。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 |
B.说明了各国间意识形态冲突消失 |
C.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 |
D.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
30.
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晦涩难懂思想陈旧保守 |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
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查禁 |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
31.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其历史根源是
A.亚非拉国家因地制宜发展迅速 |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
32.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要为了
A.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
B.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准则 |
C.推动工业革命向世界扩张 |
D.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
33.
11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出产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但这一新的中国仍然是过去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延续和丰富发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
B.北方经济领先的格局仍没改变 |
C.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剧 |
D.全国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
34.
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变革 |
C.战争频率增加与规模不断扩大 |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推广 |
35.
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此事应该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
B.天平天国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36.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
C.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 |
37.
下表是1936—194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价值各国所占比重表(各时期各国总计为100)对其变化的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说明:1936年台湾进出口贸易包括日本以内;1947年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
年份 | 香港 | 日本及台湾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苏联 | 其他 |
1936 | 1.9 | 16.6 | 19.6 | 11.7 | 15.9 | 1.9 | 0.1 | 32.3 |
1947 | 1.8 | 1.7 | 50.1 | 6.9 | / | 1.2 | 0.3 | 38.0 |
(说明:1936年台湾进出口贸易包括日本以内;1947年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
A.两极格局形成;西欧衰落 |
B.德日投降;中美签订新条约 |
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 |
D.德日投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38.
19世纪晚期,中产阶级的社会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相反鼓励妇女献身于传统的事业,如养育子女、管理家庭,以及保留传统家庭的价值观。由此可知
A.工业革命对家庭的影响不大 |
B.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的地位很低 |
C.工业革命使家庭发生了分化 |
D.无产阶级家庭妇女的地位很高 |
39.
1957年,人类学家费孝通重访当年他在江苏曾从事过田野考查的村庄,看到农村的丝绸工业已经凋零。市场体系的瓦解,同当时新的农村政策结合在一起,使得每家农户的实际收入下降了。这种现象
A.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结果 |
B.肯定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
C.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国家政策的不足 |
D.说明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
4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后在农村长期稳定推行的一个制度,它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下列对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C.使广大农民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土地 |
D.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41.
据1985年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对429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1984年这些企业的平均自销率(自销产量占占全部销售产量的比率)为30.08%,而1985年1月—6月升到了43.8%。这一变化说明
A.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
B.工业企业的自主权日益扩大 |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废除 |
D.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得到加强 |
42.
有学者指出,经济危机是“市场赶不上生产的脚步”的结果,其爆发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一直陷入危机之中,好像“一年四季的自然更迭”。其意在说明
A.生产发展迅速抑制了市场扩张 |
B.经济危机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
C.西方经济繁荣必然会导致危机 |
D.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其周期性 |
43.
1933年10月,罗斯福宣布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A.促使商品价格逐渐回落 |
B.克服了商品的供需矛盾 |
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
D.增加美国对外贸易优势 |
44.
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特殊情况下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起过积极作用,也使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难以及时纠正。其主要特征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推进工业化 |
B.政治体制集权化,经济体制计划化 |
C.建立集体大农庄,强力推行公有化 |
D.发动大清洗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 |
45.
1914年,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生产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经营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不断发展壮大,促成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发展壮大的国际因素是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
C.产品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
D.民族工商业发展前景光明 |
46.
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但民众却经常排队还买不到生活必须的面包。这反映出当时
A.苏联的军事工业很发达 |
B.苏联航天水平后来居上 |
C.农业生产在苏联被忽视 |
D.苏联集中发展航天工业 |
47.
为应对国际挑战,欧盟主席巴罗佐就曾说过,“一个单独成员国力量再强,也比不上27国的合力”,联盟在越过江河时,“必须集体游渡,落单则将溺水”。巴罗佐意在强调
A.任何欧洲国家无法发展 |
B.美苏对峙威胁欧洲的安全 |
C.区域集团化是发展趋势 |
D.推进欧盟一体化的重要性 |
48.
1900年后,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A.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联系紧密
B. 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
C. 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D. 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A.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联系紧密
B. 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
C. 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D. 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49.
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据此可以推知
A.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
B.粮食产量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C.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 |
50.
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
51.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写到:“中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就民族。”这反映了
A.作者对西方极度推崇的态度 |
B.社会变革诸多领域的关联性 |
C.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很大 |
D.彻底学习西方才能救国救民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