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1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3.单选题(共12题)

3.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些论述的应用
A.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D.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4.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B.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C.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D.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5.
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C.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D.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6.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
7.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人口增长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
8.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9.
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这则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艰苦B.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铁器牛耕得到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10.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D.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11.
《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B.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12.
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13.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4.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4.选择题(共4题)

15.

近年以来,公益生活不断刷新大众视野。《喜马拉雅守护者》的作者蒋玲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西藏做10年公益,“换个活法”。在雪域高原纯净阳光的照耀下,蒋玲对公益的理念悄然转变,她认为“生活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公益”,把自己管理好,乐观地释放正能量,就是在为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做出公益奉献。对材料中蒋玲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生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③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6.

近年以来,公益生活不断刷新大众视野。《喜马拉雅守护者》的作者蒋玲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西藏做10年公益,“换个活法”。在雪域高原纯净阳光的照耀下,蒋玲对公益的理念悄然转变,她认为“生活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公益”,把自己管理好,乐观地释放正能量,就是在为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做出公益奉献。对材料中蒋玲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生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③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7.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出现了(    )

18.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