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周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146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铜钱外流的现象格外严重,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以高大深广之船,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当时,日本、朝鲜、交趾等国商品经济发展,但本国货币铸造粗劣,数量不足。而宋朝的铜钱合金成分较为稳定,具有强度大、耐磨性等优点,国家对铜钱的铸造、流通过程的管理与干预,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铜钱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各国都输入和使用宋朝的铜钱。南宋时,在南宋境内一缗钱到了金朝就可抵数贯来用,铜钱在海外诸国的购买力更甚,海外诸国的物品,“凡值一百贯文者,止可十贯文得之;凡值千贯文者,止可百贯文得之。”铜钱外流使得中国境内的铜钱迅速减少,甚至加剧了宋朝的钱荒现象,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宋朝历代皇帝经常下达铜钱出口的禁令。为了弥补铜钱铸造原料的不足,宋政府实行严格的铜禁,内容包括有铜矿采炼所得原铜一律由国家统一收购,禁止私自制造铜器,禁止携带出境。
材料二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国债制度、银行网络相继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18世纪后半期,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国内产品供过于求,英国政府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逐渐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国。与此同时,英镑随着海外贸易、对外投资和殖民活动源源不断地输出,在国际化道路上飞速前进。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推行金本位制,规定1英镑含金量为7.32238克,通过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触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极重要的国际货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铜钱和英国英镑大量输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和英国政府面对货币外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
2.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这一时期,国家对城镇居民主要采用福利分房制度。这既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居民住房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又导致国家财政日趋紧张。198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提出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目标,允许公房出售的政策由此被推及全国各个城市。1983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城镇私有房屋管理条例》,鼓励并推动城镇居民私人建房,提倡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此后,私人建房的合作范围开始扩大,类型也不断多样化。此外,为了鼓励公民购买公房,推出了新的措施:国家、单位和职工按“三三制”原则(个人只需支付三分之一的房款,政府和单位承担剩余的三分之二)承担购房费用;1988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开始了“提租补贴”的实践。由于当时处于改革的探索阶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改革举措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在客观上却为此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艾其茂《新中国六十年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住房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住房改革的原因。
3.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汤,西汉时长安杜人,其幼年时代就喜为吏,有狱吏之才,受其父的专门培养。父死后,约在景帝时期,张汤即为长安吏。他任长安吏时,结识了田胜—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武帝即位后,田胜被封为“周阳侯”。田胜很快荐举张汤,让他“遍见贵人”。元光五年(前130年)张汤为太中大夫,在任上四年的主要政绩,是同赵禹“共定诸律令”。元朔三年(前126年),张汤升为廷尉,任内共五年,表现了封建官僚难能可贵的品德——常常将功劳归于别人,而由自己替下属承担错误的责任,并将有才干的官吏推荐给朝廷。张汤为廷尉期间所治的重大刑狱,是淮南王刘安谋反一案。这一案“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杰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它是自汉初以来中央政权对诸侯王势力最后一次沉重打击,从此以后诸侯国已无力与中央对抗……而对农民的反抗斗争,张汤则是以残酷镇压来回答的。
——摘编自林剑鸣《张汤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汤受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汤的历史功过。

2.单选题(共18题)

4.
下图是1947年华君武创作的一副漫画,最能反映这帽漫画主题的是

A. 苏联与美国对抗暂时居于劣势
B. 美国希望用经济手段遏制苏联
C. 美国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
D. 美国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国家
5.
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6.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利用货币特权制造货币泡沫以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和资源,就遭到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的严厉谴责。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判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中“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
A.便利了美国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输出B.操纵了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
C.美元取得同等黄金的特殊地位D.操纵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7.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指的是(  )
A.土地国有制度的最终确立B.井田制在历史上的完全消失
C.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8.
凡秋耕欲深“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锋利),櫌(耙地工具)欲再。·····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这体现出古代农业的特征是
A. 集体劳作 B. 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 D. 个体经营
9.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是()
A. 翻车     B. 筒车 C. 水排 D. 耧车
10.
《七夕乞巧》诗云:“……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七孔针或九孔针为巧)与这一风俗密切相关的认识是
A.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C.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11.
熊人霖的《南荣集》描述明代闽浙地区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依寮主为活,而受其佣值。”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人身控制的松弛
D.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12.
唐制规定,“永业田皆传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另行授受”。均田制推行后,很多农民受田实际上达不到应受额,而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推行
A.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B.放弃了平均主义分配
C.具有不稳定性特征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3.
下表是1843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对这一年不同地区不同人员死亡的平均年龄的统计结果
 
 
士绅、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业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斯
55
37
25
工业地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对上面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 农业地区的国家福利制度、措施比工业地区完善
B. 农业地区的医疗水平比工业地区先进
C.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产、生活
D. 有助于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14.
有学者认为,威权主义往往不自觉地“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下列各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③《航海条例》的颁布
④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早期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
B. 新航路开辟的前提条件
C. 地理大发现的制度因素
D. 工业革命的背景因素
16.
(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
A. 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 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C. 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
D. 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17.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这次币制改革
A. 结束了白银在中国市场流通的历史    B. 加强政府经济控制力,推动官僚资本形成
C. 为抗日战争奥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    D.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18.
阅读下表,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年代
进口
出口
1885
88200018
65005711
1895
171696715
143293211
1905
447100082
227888197
1911
471503943
377338166
 
A.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B.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
C.中国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改变
19.
1922年4月,“直奉战起,且延数周之久,津浦、平汉两路,交通断绝”。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所有车辆,多被军队扣用,沿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完全腐烂”。1925年,“某巨商要从山东运一批小麦到上海,车辆被军人扣用,无法输运,乃出运动费11万元,该商始得以装车。货未销出,已先受重大之损失矣”。上述材料表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①军阀混战阻碍了商品流通
②内战频繁加重了巨商的负担
③中国国内市场被严重分裂
④国内货币与度量衡不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
A.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抵制了一些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使中国产生了第一批无产阶级
D.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21.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工业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
D.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

3.选择题(共4题)

22.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遗体不会记载保留着,主要原因是(     )

23.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遗体不会记载保留着,主要原因是(     )

24.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遗体不会记载保留着,主要原因是(     )

25.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真空充气包装的形如小枕头“蛋黄派”产生了兴趣,他们查阅资料获知:这种真空充气包装技术,即将食品装入包装袋,抽出包装袋内空气,再充入某种气体,然后封口.它能使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防止食品受压而破碎变形.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