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113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0/7/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包括正文14条和“臣民权利义务”“议院法要领”“选举法要领”三个附录。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总揽”。第三条规定:“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者,不能见诸施行。”第五条规定:“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摘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
材料二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之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摘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2分)如何评价材料一的规定?(2分)
(2)材料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2分)概括其核心内容?(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作出简要评价?(3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能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不被侵犯,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的创新精神。……这种不断的创新精神有效地动员了英国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并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英国能在很长的时期内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
——陈晓律《英国经济的盛衰》
(材料二) (英)自l8世纪以来专利申请才普遍起来,变得重要了。申请专利的目的很简单,即保护一项发明,使它保持新颖。……晚年的瓦特,生活非常富庶。但是瓦特财富的主要来源,不是制造蒸汽机的工厂,而是被广泛转让的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专利。……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851年伦敦博览会展期为140天,参观人数达630多万人次……参观者最感兴趣的是不同的机器发明。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工作,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l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纪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创新精神”影响下,l7世纪到l9世纪初期英国在生产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这种创新精神对英国崛起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
(2)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府为保护公民“创新精神”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观者为什么会对英国的机器发明最感兴趣?(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你从英国的发展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3.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是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说明日本明治维新是怎样体现这一不同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2分)

2.简答题(共1题)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3.单选题(共10题)

5.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维系帝国的需要
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罗马扩张的需要
6.
根据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这就
A.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B.实现了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C.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民主共和国D.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要求
7.
1689年颁布的英国《权利法案》和1875年实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
A.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B.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C.政府首脑由民选产生D.国家元首可以解散两院
8.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副对联最早应出现在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C.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后D.中共十七届四中会会召开后
9.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0.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 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11.
下列图片反映了世界历史的重大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中世纪的世界 19世纪后期的世界
A.近代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
B.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C.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D.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12.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了(    )
A.民营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B.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
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13.
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该主张主要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扶助农工思想
14.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4.选择题(共3题)

15.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16.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

①通货膨胀的影响②债务负担沉重③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④受国际恐怖活动影响

17.

1974~1975年,日本经济受到打击的事件或原因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