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材料二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材料一 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材料二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3.
(历史选修——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4年6月,一战爆发。8月,北京政府颁布的《局外中立条规》,宣告中国恪守中立,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1915年,协约国为打击德国在华势力,曾劝诱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袁世凯政府为摆脱日本控制,亦有参战打算,终因日本反对作罢。《朝日新闻》对中德问题有评论:“中国参与战事,将于和平会议得一席地,而获与日本对等之投票权,则会议处分青岛等问题时,日本将不利。”
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中国政府以中立国的身份,从维护国际公法和遵守人类公理道义原则出发,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出严正抗议。协约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后,转而支持中国参战。北京政府内部却意见不一,演变出府院之争,最终段祺瑞掌握政局,决定参战。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皆主张对德宣战并掀起舆论热潮。8月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中国随即收回德奥在华特权,掀起对协约国的修约谈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期间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认识。
材料:1914年6月,一战爆发。8月,北京政府颁布的《局外中立条规》,宣告中国恪守中立,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1915年,协约国为打击德国在华势力,曾劝诱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袁世凯政府为摆脱日本控制,亦有参战打算,终因日本反对作罢。《朝日新闻》对中德问题有评论:“中国参与战事,将于和平会议得一席地,而获与日本对等之投票权,则会议处分青岛等问题时,日本将不利。”
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中国政府以中立国的身份,从维护国际公法和遵守人类公理道义原则出发,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出严正抗议。协约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后,转而支持中国参战。北京政府内部却意见不一,演变出府院之争,最终段祺瑞掌握政局,决定参战。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皆主张对德宣战并掀起舆论热潮。8月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中国随即收回德奥在华特权,掀起对协约国的修约谈判
———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期间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认识。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 中国 |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9题)
5.
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 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限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A.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 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 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 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A.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 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 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 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6.
英国有着判例法的传统,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尽管17 世纪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之后,议会制定法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议会制定法仅仅是“补充而不是取代英国的司法判例”。这表明英国
A.司法机构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 B.司法依据呈现混乱无序状况 |
C.封建势力依旧掌控国家的权力重心 | D.议会立法权受权威司法机构的制约 |
7.
据统计,从1948 年到1994 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 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 是90 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这反映了
A.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
B.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
C.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
8.
李鸿章创设的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轮船公司形成激烈竞争,使“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A.属于李鸿章的私人企业 |
B.其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 |
C.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资扩张 |
D.同业竞争主要来自国内 |
9.
1936 年3 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 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 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 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 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10.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漱溟
A.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
B.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C.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
D.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 |
11.
1861年1月,马克思三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是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从自然科学理论跃升为社会革命理论 |
B.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妇孺皆知 |
C.从自然科学影响到社会科学 |
D.从科学实验升华为理论阐述 |
12.
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