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动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在《国富论》中,他列举出制造针的例子,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雇用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一共只雇用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殖民地国家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也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摘编自《国富论》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思想的影响。
材料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动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在《国富论》中,他列举出制造针的例子,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雇用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一共只雇用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殖民地国家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也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摘编自《国富论》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思想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囚各种报刊、杂志中时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
材料 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囚各种报刊、杂志中时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2.单选题- (共23题)
5.
(2018年福建高三第二次联考)“公民自己而不是通过推选代表来制订法律。在吸收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每年约集会40次的公民大会上,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这表明
A.雅典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高 |
B.雅典民主的广泛性和公正性 |
C.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
D.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
6.
(2018年福建高三第二次联考)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公元前59—公元前17年)指出,依据公众的意见作了充分的修正后,《十二铜表法》即令在今日这种律例浩繁,法令叠床架屋的时候,它仍然是一切公私律令的根源。这表明
A.《十二铜表法》是全体罗马人制定的法律 |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基础 |
C.缺乏完整的法律体系是罗马法的不足 |
D.《十二铜表法》适用于一切时代和国家 |
7.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 |
B.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 |
C.繁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
8.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
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
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
9.
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
A.民族意识的觉醒比较艰难 |
B.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
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
D.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过 |
10.
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分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
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
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
11.
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说,5月23日至25日,公社社员火烧宫殿、市政府、王宫、维兰特码头等。而在公社参与者、历史学家普·利沙加勒的著作则强调巴黎的大火是由凡尔赛军队进攻的炮火引起的。对此可以予以确认的是
A.巴黎城遭到了战火的破坏 |
B.公社有选择地摧毁旧的事物 |
C.公社利用火阻挡敌人进攻 |
D.大火应由资产阶级政府负责 |
12.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西汉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此事造成东汉时期
A.田庄经济逐步形成 |
B.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
C.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
D.流民问题不断出现 |
13.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经商团体的构成除了职业商人外,还包括军人、官员、皇室成员以及享受国家优惠的宗教人士。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宋代
A.社会阶层平等的实现 |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
C.士商阶层的融合汇流 |
D.农耕经济的极度衰退 |
14.
明代著作《五杂俎》中记载:“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具陈,四远竞凑……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当时的草市
A.得到明政府的大力推崇 |
B.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
C.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 |
D.方便了民众的生活需求 |
15.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兼并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到了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一称谓的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C.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
D.农民的经济地位的降低 |
16.
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
B.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
C.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17.
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25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1904年共有50个殖民地银行和2279个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个,分行达5449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自由主义的盛行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垄断资本的膨胀 |
D.资本输出的带动 |
18.
庄鸿铸在《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一文中指出:“甲午战前,外国侵略者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帝国主义凭借这些新老特权,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和扩大商品输出。”其结果是
A.西方列强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 |
B.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工业品市场 |
C.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
D.中国民族工业在多重压力年日益萎缩 |
19.
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目录,其中第三卷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1865-1895)
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
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1865-1895)
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
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
B.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
C.“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
D.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
20.
中国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它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北宋时曾出现开封、洛阳和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这说明北宋
A.已经普及活字印刷术 |
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C.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
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
21.
(题文)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指出:“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在每一件事情上)要看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仇或自制哪一个在他自己的心里占上风而独立地做出他的决定。”该学者
A.高度肯定意大利的民族精神 |
B.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运动 |
C.注意到了理性主义的两面性 |
D.非常赞赏当时的人文主义 |
22.
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
B.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
C.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
23.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
B.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
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
D.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
24.
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
B.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
C.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
D.牛顿思想全面影响了法国社会 |
25.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中国 | 西方 |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
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
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
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
26.
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至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
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
C.开始反思中英战争的结果 |
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