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2)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并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2)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并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2.
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历程。
(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历程。
(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2.单选题- (共17题)
3.
《中西政治模式演变》一文中提到克利斯提尼为防止独裁而创设了一种“自我净化”的体制改革,将雅典政治改革得更加民主。这种“自我净化”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陪审法庭 |
B.对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
C.陶片放逐法 |
D.组建五百人会议 |
4.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判处死刑”。在这里,《十二铜表法》
A. 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
B. 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内容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A. 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
B. 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内容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5.
著名学者杨小凯说英美两国较早确立了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如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在此作者认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
A.对权力的制约 |
B.对君主的限制 |
C.强调依法行政 |
D.确立议会主权 |
6.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须由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该法案反映的此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包括
A.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
B.枢密院具有行政权 |
C.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7.
恩格斯说:“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在德国国家机构中,最有可能被工人阶级“利用”的是
A.宰相 |
B.内阁 |
C.联邦议会 |
D.帝国议会 |
8.
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从“走日本人的道路”、“走美国人的道路”、“走俄国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其中,“走美国人的道路”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突出表现是
A.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
B.规定国民享有诸多自由与权利 |
C.规定中央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 |
D.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9.
清朝光绪年间,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重庆为商埠,后又进一步攫取在重庆设立租界的特权。下列各项,与上述史实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 B.《北京条约》的签订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10.
新中国成立后,便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敢与帝国主义阵营的霸主美国叫板,一举收回外国兵营。这表明我国政府坚定地执行了***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反对霸权主义”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另起炉灶” |
D.“一边倒” |
11.
唐朝官府纺织业以窦世伦画的《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图》作为样本,地方专供的织锦户也必须严格遵照官样,并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和销售。对这段材料的解读,以下正确的是
A.唐朝重视官府纺织业的行业生产标准 |
B.唐朝纺织业只为官府生产地位较特殊 |
C.纺织业在唐朝的财政中起决定性作用 |
D.唐朝政府明确限制私人纺织业的发展 |
12.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500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3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3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A.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
B.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
13.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等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推动这一“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金融中心的转移 |
D.中国市场的扩大 |
14.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
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
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
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近代工业中,消费资料生产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生产比重逐年下降 |
B.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地域布局不合理 |
D.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15.
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A.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
B.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
C.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
D.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
16.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17.
孙中山曾说:“我们一定要在非满族的中国人中间发扬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毕生的职责。”据此可知,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解读
A.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 |
B.体现了民权主义思想 |
C.以实现民族独立为目的 |
D.与民生主义相互补充 |
18.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重要背景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民主思想的传播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民族危机深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