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无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材料三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
材料四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经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为何明朝前期以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世界?(6分)
(2)列举中国古代三项早于西方千年的科技成就。(6分)
(3)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中最卓人物是谁”是谁?(2分)其主要成就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三、四,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迈开近代化的步伐的原因。
(6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科技发明 |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 ||
件数 | 百分比 | 件数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无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材料三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
材料四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经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为何明朝前期以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世界?(6分)
(2)列举中国古代三项早于西方千年的科技成就。(6分)
(3)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中最卓人物是谁”是谁?(2分)其主要成就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三、四,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迈开近代化的步伐的原因。
(6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较新提法出现在《建议》全文中。《建议》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预示着,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更多穷人将分享到改革果实”。分析人士说,让最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弥合贫富和城乡差距,避免出现穷人依旧贫穷甚至更穷,富人则更富的不利局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也关注过贫富差距问题,也试图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就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尝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彼富宝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二: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才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自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资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三:变法前,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
材料四: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
祸首。 ——《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是什么法令?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材料二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而当时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3)王安石变法中,体现其材料三的理财方针而采取的措施还有( )
①市易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农田水利法;⑤保甲法;⑥将兵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
(4)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国家与官僚地主阶级的矛盾 B、官僚地主与中小地主的矛盾
C、农民与国家的矛盾 D、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5)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评论材料四的观点。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较新提法出现在《建议》全文中。《建议》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预示着,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更多穷人将分享到改革果实”。分析人士说,让最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弥合贫富和城乡差距,避免出现穷人依旧贫穷甚至更穷,富人则更富的不利局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也关注过贫富差距问题,也试图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就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尝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彼富宝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二: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才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自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资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三:变法前,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
材料四: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
祸首。 ——《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是什么法令?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材料二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而当时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3)王安石变法中,体现其材料三的理财方针而采取的措施还有( )
①市易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农田水利法;⑤保甲法;⑥将兵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
(4)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国家与官僚地主阶级的矛盾 B、官僚地主与中小地主的矛盾
C、农民与国家的矛盾 D、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5)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评论材料四的观点。
2.单选题- (共6题)
3.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
5.
电视剧《乔家大院》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由李鸿章在光绪四年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的牌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以乔家为代表的“商帮”文化。“商帮”这种商人群体最为活跃是在()
A.宋元 | B.明清 | C.民国 | D.隋唐 |
6.
土地一直是各国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注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据此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 |
B.唐朝时吁田和围湖造田现象更加普遍,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开发。 |
C.建国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人民 |
D.美国的西部开发使资本主义经济向西部扩展 |
7.
清朝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嫁之人”。他的这一做法()
A.表明统治者重视农工商业的发展 |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表明封建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 D.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
8.
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其具体体现这一说法的措施是
A.“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
B.“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 |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D.“以田载丁”“丁从地起” |
3.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