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3题)
1.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2.
鸦片战争后,当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时候,广西西北地区 90.45%的农民仍然穿自制土布。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广西人民掀起抵制洋货运动 |
B.从国外进口的洋货数量不大 |
C.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
D.广西买不到外国的棉纺织品 |
3.
有人认为:“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合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这一观点
A.正确分析了鸦片猖獗的原因 | B.准确揭示了鸦片走私的实质 |
C.企图掩盖外国毒品贩子的罪恶 | D.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独特视角 |
4.
某一寺院的墙壁上题着这样一首无名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这首诗主要反映的是 ①临安交通发达 ②那时已经有交通地图了 ③人民渴望收复失地 ④南宋统治腐化苟安
A.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5.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中原文化停滞不前 |
B.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C.唐朝开创了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
D.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各项制度 |
6.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
7.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西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又道: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该材料中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是
A.“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
B.“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 |
C.“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 |
D.“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
9.
“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下列各项中实践这种主张的是
A.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 B.轮船招商局的兴办 | C.福州船政局的兴办 | D.汉阳铁厂的兴办 |
10.
曾国藩立稿、李鸿章会衔上疏清廷“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洋务派此举的深远意义是
A.开“西学东渐”之风 | B.开近代教育出国留学之先河 |
C.推动“中学西传” | D.维护封建统治 |
11.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按这一思路,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①新思潮的萌发②洋务运动 ③戊戌变法 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2.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的调整 | B.社会环境的变化 |
C.城市经济的发展 | D.主流思想的演变 |
13.
汉人有吃狗肉的习惯,但是《齐民要术》却没有提屠狗及烹任狗肉的技术,其原因可能是
A.北朝战乱频繁,北方犬类动物濒临灭绝,成为保护动物 |
B.北方游牧民族敬狗,受其影响,黄河流域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
C.东南之人食水产,所以《齐民要术》没有提屠狗及烹任狗肉的技术 |
D.《齐民要术》主要记载农牧业生产技术,不记载食品加工技术 |
14.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论述了技术应用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命运。这充分说明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利害参半 | B.古代技术成了近代迷信的帮凶 |
C.技术运用的社会条件至关重要 | D.技术伦理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
15.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被称作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他们都
A.重视通过书籍报刊了解西方 | B.认识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D.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
16.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A.洋务派 |
B.顽固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17.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18.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B.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19.
1842年魏源编竣并刊行了《海国图志》。据档案记载,1853年,武英殿修书处奉旨将此书修缮贴锦进呈,但咸丰末有细读,读后有何感受,今人亦无从得知。1851年《海国图志》传往日本,两三年内,日本刊印的各种选本有二十多种。这一现象()
A.成为中国在现代化方面被耽搁二十年的诠释 |
B.导致十九后半期中日国势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 |
C.激发日本有识之士推动社会变革 |
D.是中国重视文化编撰整理和传播的重要成就 |
20.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B.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 D.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21.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 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
22.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以上材料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对其评价不恰当的是
A.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和节省军费开支 | B.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 |
C.战斗力提高,有利于以后联辽灭金 | D.促进军队的纪律改进 |
23.
《管子》中有一句话:“彼鸿有时而南,有时而北,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惟有羽翼之故”,意思是领导者因为有辅佐他的人,所以不怕掉下来,可以随心所欲。齐桓公也感慨说“寡人之有仲父,犹飞鸿之有羽翼也。”其中“仲父”推行的改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是
A.废除了井田制 | B.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 C.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 D.建立了郡县制 |
2.选择题- (共14题)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②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要学会取舍不同的道路
③我们要有勇气自己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
④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同的后果和责任
①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②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要学会取舍不同的道路
③我们要有勇气自己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
④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同的后果和责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