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较西方社会的转型与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态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思想、商业资本运作和科学技术等保持着大体与西方社会同步发展和较为顺畅的交流。欧洲近代化开始于15世纪至16世纪初的环球航行之后。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蓬勃开展之际,中国的阳明心学也正在席卷中华大地,李贽等人的反封建思想之锐利也不逊色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无论东南沿海、华北乡村,手工业和商业生产领域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此时的中国与世界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中西间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科学技术活动交流日益密切,由西方传教士输入的欧洲近代科学知识,也为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所接纳;中国的商品市场因为有许多国家的参与而纳入世界体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明朝中后期中国政府的主要行为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一 比较西方社会的转型与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态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思想、商业资本运作和科学技术等保持着大体与西方社会同步发展和较为顺畅的交流。欧洲近代化开始于15世纪至16世纪初的环球航行之后。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蓬勃开展之际,中国的阳明心学也正在席卷中华大地,李贽等人的反封建思想之锐利也不逊色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无论东南沿海、华北乡村,手工业和商业生产领域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此时的中国与世界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中西间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科学技术活动交流日益密切,由西方传教士输入的欧洲近代科学知识,也为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所接纳;中国的商品市场因为有许多国家的参与而纳入世界体系。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西欧诸国的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得到了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西欧各国王权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而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大明皇帝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朝中后期中国和西欧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明朝中后期中国政府的主要行为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2.单选题- (共10题)
3.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大法官能够通过告示解释法律、纠正法律及援引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法律创制权。进入帝国后,皇帝命法学家将历年来的常年告示全部加以整理、修改,校订汇纂成集……成为指导司法实践的判例通行全国,后来的大法官只能采用固定的方式,不能随意修改、添加。材料意在说明
A.大法官发布的告示具有法律效力 |
B.罗马法的灵活性稳固了帝国统治 |
C.大法官权力的扩大与皇权相抵触 |
D.进入罗马帝国后罗马法日益僵化 |
4.
李悝的《法经》大致与《十二铜表法》同时成文,但是法律成了压制性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与中国的成文法相比,《十二铜表法》
A.充分给予平民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
B.主张公民权利并具备公民法性质 |
C.确立贵族阶层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
D.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
5.
(题文)1702年威廉去世,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王位,她讨厌辉格党,出于个人的好恶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这表明
A.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
B.政党政治尚未形成 |
C.国王仍有独立的行政权 |
D.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
6.
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C.增开天津为商埠 |
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7.
明代《沈氏农书》记载,“种田地力最薄,然能化无用为有用;不种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为无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材料反映了明代
A.农民合理施用肥料改造自然的思想 |
B.利用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
C.商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D.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和应用 |
8.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C.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
D.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9.
据统计,18世紀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
B.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
10.
据统计,中国茶叶的出口量,1843年约为1300万斤,1855年约为5800万斤,十二年间增加了3倍多。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种茶业得到发展,还专门设立茶厂加工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的茶叶深受外国的欢迎 |
B.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 |
C.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
D.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
11.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A.崇尚神学迷信 |
B.吸收道家学说 |
C.倡导学以致用 |
D.动摇儒学正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