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l7—18世纪的英国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 英国的“光荣革命”(实际上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l7—18世纪的英国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下表“19世纪中期以来至20世纪初的中国”,完成下列要求。
试从上表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所选的三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论题主题立意明确;列出所选的准确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
鸦片战争 | 洋务运动 | 甲午中日战争 | 维新变法 |
实业救国 | 八国联军侵华 | 民主科学 | 新文化运动 |
短暂春天 | 辛亥革命 | 马克思主义 | 五四运动 |
试从上表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所选的三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论题主题立意明确;列出所选的准确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20题)
4.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有一次在放逐投票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代写上“阿里斯提德”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该故事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
A.广泛性 |
B.盲目性 |
C.随意性 |
D.公正性 |
5.
1787年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按照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商量出一个解决方法。”他的话为双方的争吵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不包括
A.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建联邦政府 |
B.众议院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席位 |
C.参议院不分大小每州两个席位 |
D.南方以3/5的比例将奴隶计入州人口总数 |
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这说明
A.德国的民主政治程度比较低 |
B.联邦议会地位明显高于帝国议会 |
C.帝国宪法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帝国宪法是一部封建性质的宪法 |
7.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
8.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南昌起义 |
B.五四运动 |
C.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
D.八七会议 |
10.
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该条约的签订
A.客观上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商品输出 |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11.
“《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
B.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
12.
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米诺夫写到:“(继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因此,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
B.“新的民主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 |
C.“受教育阶层”指无产阶级 |
D.“现存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13.
宋代,商品构成由奢侈品主导型转变为生活、生产品主导型,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如粮食、布匹等)和生产资料(如土地,耕牛等)进人流通领域。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工商业服务群体单一 |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
D.下层民众消费水平低 |
14.
雍正年间,苏州地方官府告示:“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停工),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个月示儆”。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地方政府保护 |
B.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 |
C.政府维护雇佣关系的正常秩序 |
D.资本家勾结政府压制工人罢工 |
15.
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这样设置课程是因为
A.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
B.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
C.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性别歧视 |
D.经济发展淡化社会等级观念 |
17.
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中“李鸿章之识”的重要例证是
A.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 |
B.力主预备立宪,实现政治改良 |
C.投身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 |
D.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 |
18.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提出:“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1935年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些决策的实施
A.彻底调整我国极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
B.改变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基本方向 |
C.致力于围堵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 |
D.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一定的物质准备 |
20.
启蒙运动时期,某思想家提出“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保障公民自由”的理论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崇。关于这位思想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
B.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
C.他指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
D.他认为人民有权推翻违反民意的统治者 |
21.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活字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活字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22.
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了一个司马相如的书房场景,根据事实判断道具正确的是
A.一本印制的《子虚赋》 |
B.书案上有一方正质朴的印章 |
C.墙上挂有临摹的《兰亭序》 |
D.书案上还有一本《三国演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