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辽市高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96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材料三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特点和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中的宪法理念的?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约翰·洛克在1689年出版的《政府论》中强调:“亚当并不是基于父亲身份的自然权利或上帝的明白赐予,享有对于他的儿女的那种权威或对于世界的统辖权。统治者要想从亚当的个人统辖权和父权为一切权力的根源的说法中得到任何好处,或从中取得丝毫权威,就成为不可能了。”他指出:国家或政治社会是基于人们的同意而建立的,但是,人们并没有把所有的自然权利都放弃,生命、自由、财产等权利,人们并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最高权力,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如果“最高权力”侵犯人们没有转让的自然权利,人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包括用武力推翻他。他的“不可转让的人的自然权利”理论的传播就很广泛,许多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反映和确认了这一原则。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约翰·洛克的国家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约翰·洛克的国家思想。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英国
17世纪
康熙年间设南书房,平定三藩之乱设台湾府,签《尼布楚条约》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昌导经世致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分权”学说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世纪
设立军机处《红楼梦》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广州十三行贸易
1792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华
1763年日不落帝国确立
1765年工业革命
1776年《国富论》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9世纪
茶叶、瓷器大量输入欧洲,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鸦片走私,禁烟运动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842年《海国图志》出版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上表为17-19世纪中英两国部分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5题)

6.
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改革
A.鼓励雅典公民积极参政
B.为雅典的民主奠定基础
C.与雅典民主的确立相配套
D.开始冲击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7.
《世界文明史》记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它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防范公权侵害私权
8.
1689年1月议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A.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
B.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防止独裁
C.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9.
美国具有独特的立国经验,无论是在建立邦联体制和根据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体制的过程中,立国者在作出某种重大决策时,都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这主要是由于
A.美国先有州府后有国家的特殊性
B.启蒙思想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
C.对欧洲各国立国经验的批判借鉴
D.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0.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11.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12.
1953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8个农民等于1个工人。1982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4:1,直至1:1。这种变化反映出
A.改革开放解放了国人思想
B.农民的政治意识在增强
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工农政治联盟逐渐巩固
13.
1970年开始,西欧不顾美国反对,开始加强同东欧的经济关系,希望能缓解东西方紧张气氛、减少东欧对苏联的依赖、更多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并试图以经济的让步换取苏联在其它方面的让步。这表明
A.西欧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B.欧洲的经济联系政治色彩浓厚
C.缓解危机成为西方的迫切需求
D.苏联改革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
14.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15.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16.
下图是1890-1910年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对比示意图。示意图中的信息反映了
A.英国的工业水平最为先进
B.德国的工业发展程度最高
C.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最落后
D.欧洲工业化程度普遍提高
17.
下图是“1926~1936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百分比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A.经济结构趋于平衡B.外国加强了华资本的输出
C.民族工业发展受挫D.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18.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决策类型
五年计(规)划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
“一言堂”决策
二五、三五、四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
个人决策
内部集体决策
一五、五五、六五
政府内部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
咨询决策
七五、八五、九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集思广益决策
十五、十一五
政府+外部精英+公众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加强
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20.
在某一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上述现象的出现
A.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B.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诸多矛盾
C.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D.推动了人文精神不断走向成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5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