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91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发展也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经济思想?据材料说明其主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指出材料二中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据材料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单选题(共32题)

3.
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公元前7世纪在雅典出现了大量民众种植、采摘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以及酒神狄奥尼索斯形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据此可以推知当时雅典
A.人们渴望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
B.已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C.葡萄产业为希腊神话奠定基础
D.注重协调社会与神灵的关系
4.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
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
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
5.
有学者说“英国革命(光荣革命)最终在传统政治模式与民主政治之间找到一个稳定点”。由此可见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具有激进的大胆创新性
B.完全照搬传统政治的模式
C.将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
D.开创近代民主政治新体制
6.
下面是某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课题:《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该班学生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
B.18世纪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
C.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D.19世纪工业文明下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
7.
下图为发生在近代欧洲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示意图。这些事件
A.促进了康德思想的传播
B.导致了拿破仑称霸欧洲
C.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D.完成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8.
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①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③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开始
④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
有人在描述某历史事件时说:“前期青年学生是先锋,后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描述的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10.
某校同学筹备组织“重走长征路”的假期游学活动。结合下图,他们要走的线路应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吴起镇
D.井冈山→瑞金→武汉→会宁
11.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雅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舰”的游戏;许乡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观语书》。据此可知
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12.
下表反应出褔州茶叶出口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
1853年
1050810
59500
5.7
1854年
1190340
204900
17.2
1856年
1306770
409726
31.4
1859年
1109152
465944
40.2
 
A. 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B. 内外战争的冲击
C.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英国市场的需求
13.
l944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能力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交之权”。这一举措的实施
A.改变了农村原有土地制度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彰显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D.纠正了王明的“左”倾路线
14.
1912年,同盟会会员陈时募捐银元3.9万元,在武昌创办“中华大学”,取“振兴中华”之意。陈时自述其办学动机是:“民国成立,以教育为陶冶共和国要图。”在其校歌中又说:“武昌首义放出五千年历史的光芒,中华大学随中华民国同年诞降。达材成德,三民大同,与河山俱永,与国族人类以无疆。”据此可知,中华大学的创建
A.为辛亥革命储备人才B.将教育与爱国相结合
C.以开启民智作为目标D.引领了民间力量办学
15.
有观点称“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假如你认为该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16.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使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B.建立了新型的最高权力机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D.体现公正平等,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7.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下列历史事件体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是(  ) 
①巴黎公社成立 ②俄国彼得格勒起义 ③北伐战争 ④新中国成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下列改革开放历史事件,按其出现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②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③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19.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彻底改变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抗日战争的胜利
20.
2008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领的代表团抵达台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会晤期间,观赏了101大楼楼梯入口处的一副对联:“江山有情,丙火恒丰乾坤会。陈谷无偶,云水复泰儒林谈。”这副对联表明
A.民间往来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
B.民族主义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
C.“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会谈的前提
D.传统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的重要纽带
21.
“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A.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
B.加强联合国在其中的作用
C.旨在推动经济区域一体化
D.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22.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包括
①帮助西欧恢复战后经济
②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③推动欧洲走向经济合作
④奠定战后国际关系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
某班同学以“图说战后世界格局”为题做了一张学习小报,其中一个栏目包括以下两幅漫画。他拟出了四个栏目标题,最确切的是

一个破碎的锤子和镰刀   山姆大叔的“单边情绪”
A.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地位
B.苏联解体,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C.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形成
D.多国动荡,美国频繁插手他国事务
24.
(题文)让莫内是白兰地商人,他在战后向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他的莫内计划,谋求在煤钢上面进行平等地联合。在他之前有皮埃尔、圣西门、维克多雨果等,但是他们都是梦幻的,理想的,浪漫的,抽象的,而莫内计划拉开了西欧一体化的大幕,被称为欧洲之父。据此可知,莫内计划
A.使欧洲摆脱了美苏的控制
B.借助煤钢联合化解了法德矛盾
C.直接推动了欧共体的建立
D.是对传统欧洲联合思想的延续
25.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北方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26.
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A.开始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D.外币流入扰乱了资本市场
27.
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28.
《清史稿》记载:“时英吉利货船求往江、浙宁波、珠山及天津、广东等处收泊交易,上不许,仍令照例于澳门互市,向粤海关纳税,并征船料。”材料反映出清朝
A.推行专卖制度
B.厉行“海禁”政策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禁止与外国互市
29.
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
B.政府田赋收入减少
C.自耕农的比例增加
D.农村土地兼并严重
30.
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31.
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说道:“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人(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三角贸易
B.价格革命
C.商业革命
D.资本积累
32.
据统计,18世纪后半期的整个欧洲有大约70%的城市发展出现在英国。到1800年,在英国城市排名中,排在伦敦后的六大城市中的五座城市在两百年前是相对不重要的城市。这说明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伦敦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C.英国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动因
33.
某位发明家“在1877年创造他的一项发明时,发文提出该发明可以有10种用途。它们包括保存垂死的人的遗言,录下书的内容让盲人来听,为时钟报时以及教授拼写等”。该发明是
A.莫尔斯的有线电报机
B.贝尔的电话机
C.伊斯曼的电影放映机
D.爱迪生的留声机
34.
16世纪,来自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汽船的出现
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3.选择题(共2题)

35.

在﹣(﹣8),(﹣1)2007,﹣32,﹣|﹣1|,﹣|0|,﹣225π3,﹣2.131131113…中,负有理数共有(  )

36.

在﹣(﹣8),(﹣1)2007,﹣32,﹣|﹣1|,﹣|0|,﹣225π3,﹣2.131131113…中,负有理数共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