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91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单选题(共16题)

2.
北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雇佣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3.
赵冈先生在《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认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他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表中唐朝时期城市化率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②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B.闭关政策下农民负担较重
C.各关口税率不尽相同
D.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5.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6.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 筒车
B. 桔槔
C. 水排
D. 翻车
7.
“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
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
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
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8.
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
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
B.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
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
9.
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兴起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明中期以后B.春秋战国、唐朝
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D.隋唐时期、清朝
10.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闭门。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在:“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11.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云:“(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材料描述的是
A.邸店B.飞钱C.交子D.票号
12.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商品经济和专业市镇发展
C.商帮势力崛起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13.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14.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15.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16.
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文中智果之言表明他
A.反对立嫡以长B.主张立君以仁
C.反对任人唯亲D.提倡实行分封
17.
读《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据此图可知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
A.是该时期文化遗址的共同特征B.遗址分布和政治中心分布一致
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D.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3.选择题(共5题)

18.如图,在△ABC中,将△ABC在平面内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AB′C′的位置,连结CC′,使CC′∥AB.若∠CAB=65°,则旋转的角度为(   )


19.

下列生理活动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

20.

如图中图一示科学家为研究脑功能用三只狗所做的实验.图二为神经调节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1.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木板上,开启电动机后,小明在 4 秒钟内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22.欢欢同学用如图方法,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blank#}1{#/blank#}圈,总长度为{#blank#}2{#/blank#}厘米,铜丝的直径是{#blank#}3{#/blank#}毫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