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灾难,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以应对,或防范,或救灾,曾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教训。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共发生旱灾170次,水灾163次,虫灾55次,雹灾39次,霜冻18次,风灾31次,疫灾19次,牛疫19次,地震61次……。
材料二 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 朝廷下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五代时期灾害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指出我国古代灾害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古代统治者的救灾措施,(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荒政”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三,分析康熙、雍正年间水患较少,而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共发生旱灾170次,水灾163次,虫灾55次,雹灾39次,霜冻18次,风灾31次,疫灾19次,牛疫19次,地震61次……。
材料二 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 朝廷下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五代时期灾害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指出我国古代灾害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古代统治者的救灾措施,(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荒政”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三,分析康熙、雍正年间水患较少,而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2.
民生一直是古今中外统治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民生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统治的安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自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提出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2)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3)与封建统治者相比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民生主张有何发展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4)根据材料四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自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四 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的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提出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2)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3)与封建统治者相比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民生主张有何发展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4)根据材料四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2.单选题- (共5题)
3.
当美国南部11州公开退出联邦发动叛乱时,时任总统提出了“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他以战争维护国家统一的法律依据是()
A.《1787年宪法》:“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
B.《1787年宪法》:“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 |
C.宪法1865年修正案:“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 |
D.宪法1868年修正案:“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
4.
“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权,……政府对东(地主)佃(雇农)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此处政府是指
A.苏维埃政府 | B.抗日民主政府 | C.解放区政府 |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
5.
下列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美国领导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 ②它的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③它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 ④两极格局瓦解后其规模逐渐缩小
①美国领导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 ②它的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③它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 ④两极格局瓦解后其规模逐渐缩小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6.
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 | 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
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 | 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
7.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货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中国全境蔓延。若以1871年至1873年的进口值为100%,1891年至1893年即增加到206.6%。“洋布、洋线、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趋新、求异、逐洋成为时尚,洋货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当时洋货畅销的原因有()
①外国资本主义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
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③中国落后的劳动生产力使中国产品无力与外国竞争
④社会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①外国资本主义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
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③中国落后的劳动生产力使中国产品无力与外国竞争
④社会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A.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