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开埠通商后,中外贸易不断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直到1650年代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才开始缓慢增长。17世纪末,利物浦商人的第一艘奴隶船进行非洲航行。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这种充满血腥味的三角贸易一本万利。随着工矿业的蓬勃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急剧增长,利物浦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进行。这里成为从国外运进棉花等原料和英国出口制成品的最重要港口,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利物浦的人口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利物浦在经济上的本质差异,并简析利物浦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开埠通商后,中外贸易不断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直到1650年代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才开始缓慢增长。17世纪末,利物浦商人的第一艘奴隶船进行非洲航行。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这种充满血腥味的三角贸易一本万利。随着工矿业的蓬勃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急剧增长,利物浦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进行。这里成为从国外运进棉花等原料和英国出口制成品的最重要港口,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利物浦的人口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利物浦在经济上的本质差异,并简析利物浦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
从中任选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提炼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材料
四大发明在中国 | 四大发明在世界 |
造纸术: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在全国推广印刷术:公元6世纪初的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在1041—1048年间,毕昇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公元8—9世纪,炼丹家知道硫磺、硝石与木炭混合燃烧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这样,在唐代就发明了以三种物质为原料的黑色火药。到宋元时期,先在军事上得到使用,出现了最早的火药武器。 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战国时期,称为司南。到宋代后期,人们又开始使用指南针在阴雨天辨别方向。到元代时,航海已完全靠罗盘指南针指引航向 | 造纸术:公元6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不断外传。使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等地先后学会了造纸术。纸从此成为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从13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我们人民为人类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火药:在13世纪时传到阿拉伯各国,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药的硝石称为“中国雪”。14世纪以后,我国制造火药武器的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指南针:随着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及应用技术先后传到阿拉伯地区,并很快传到了欧洲 |
——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
从中任选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提炼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3.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1927—1937年),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1211所师范学校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207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1927—1937年),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1211所师范学校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207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
2.单选题- (共14题)
4.
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
B.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
C.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
D.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
5.
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所属的国家听凭处罚。这反映出罗马法
A.与近代国际法的理念有吻合之处 |
B.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维护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 |
D.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
6.
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
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
C.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D.折射出了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
7.
1952年底,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9.41亿美元,其中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这一成绩表明
A.新中国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完成 |
B.经济领域“左”倾思想的发展 |
C.我国初步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
D.新中国“一边倒”政策取得成效 |
8.
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
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
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
9.
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10.
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 |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
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11.
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
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
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
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
12.
据统计,从1685年到1757年间,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312艘,而从1758年到1838年间,仅到中国粤海关贸易的外国商船共达5107艘,其中大多数为西方商船。这主要是因为
A.欧美工业革命进展迅速 |
B.政府对外政策变化 |
C.世界市场逐渐得到拓展 |
D.民间走私贸易兴盛 |
13.
从1500年到1600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 |
B.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 |
C.有利于原始资本积累 |
D.引发了“价格革命” |
14.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和官业收入几占岁入的一半。从鸦片战争前后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
A.关税税率的提高 |
B.财政收入的减少 |
C.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
D.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5.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说明
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 |
C.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
D.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松动 |
16.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卢梭意在强调
A.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 |
B.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
C.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 |
D.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