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以钱粮减免为内容的赋税政革,历来被认为是康熙时代盛世气象的重要表现。灾荒不仅使国家的赋税收入锐减,而且造成社会秩序动动荡。为减轻受灾地区负担,康熙七年谕户部:“将被灾田亩,作速亲勘,退册达部,照例减免。”康熙五十年开始的“三年以内通免一周”的全国普减,使康熙时期的减税活动达到了顶峰。康熙将赋税减免作为养育民生、恢复经济的手段。康熙三十二年谕户部你:“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省,俱属边地,民生艰苦,俱经次济减豁:决定将四省应征地丁银米,通行減免。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代的这一规定,标志着延续两千余年的既不合理又妨碍人头税的基本废除。清廷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及増加人口,到康熙六十年全国户口教已达将近三千万,土地“无尺寸之荒芜”。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赋税减免的积极作用。
材料 以钱粮减免为内容的赋税政革,历来被认为是康熙时代盛世气象的重要表现。灾荒不仅使国家的赋税收入锐减,而且造成社会秩序动动荡。为减轻受灾地区负担,康熙七年谕户部:“将被灾田亩,作速亲勘,退册达部,照例减免。”康熙五十年开始的“三年以内通免一周”的全国普减,使康熙时期的减税活动达到了顶峰。康熙将赋税减免作为养育民生、恢复经济的手段。康熙三十二年谕户部你:“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省,俱属边地,民生艰苦,俱经次济减豁:决定将四省应征地丁银米,通行減免。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代的这一规定,标志着延续两千余年的既不合理又妨碍人头税的基本废除。清廷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及増加人口,到康熙六十年全国户口教已达将近三千万,土地“无尺寸之荒芜”。
——摘编自何平《论康熙时代的赋税减免》
(1)据材料概括康熙帝赋税减免的主要举措。(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赋税减免的积极作用。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8月,英国部署在远东的海军兵力变得相当薄弱,而它们要保护的地域范围则从印度洋一直到大平洋。英国远东舰队部署非常分散,如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治领部署大部分舰只,还在在中国领海的部署部分舰只。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于本土的的战舰,共计46万吨,超过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军力。另外,德国法国和俄国在远东部署的舰队力量极为薄弱。随着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英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得不从限制日本的立场上步步后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海军部署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 1914年8月,英国部署在远东的海军兵力变得相当薄弱,而它们要保护的地域范围则从印度洋一直到大平洋。英国远东舰队部署非常分散,如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治领部署大部分舰只,还在在中国领海的部署部分舰只。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于本土的的战舰,共计46万吨,超过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军力。另外,德国法国和俄国在远东部署的舰队力量极为薄弱。随着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英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得不从限制日本的立场上步步后退。
——摘编自胡杰《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8月英国在远东海军部署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海军部署所带来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仍面临严重的森林保护问题。西奥多罗斯福从国有森林中拔出1.5亿英亩未出卖的森林,作为森林保留地,并把国家森林移交给农业部,下设森林局,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持召开政界、学界知名人士会议,讨论资源保妒问題。会议发表宣言,宣称“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问题”,还建议对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会后成立了全国保护自然资源委员会。1902年会通过“新地开垦法案”,规定从出卖国有土地的收入中拿出部分钱兴办灌溉工程,并为此成立开垦局。罗斯福还采取措施制止私人购买水资源地,并创设5个国家公园,4个野生动物保留地,50个以上的野鸟保护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奥多罗斯福实行的措施的积极作用。
材料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仍面临严重的森林保护问题。西奥多罗斯福从国有森林中拔出1.5亿英亩未出卖的森林,作为森林保留地,并把国家森林移交给农业部,下设森林局,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持召开政界、学界知名人士会议,讨论资源保妒问題。会议发表宣言,宣称“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问题”,还建议对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会后成立了全国保护自然资源委员会。1902年会通过“新地开垦法案”,规定从出卖国有土地的收入中拿出部分钱兴办灌溉工程,并为此成立开垦局。罗斯福还采取措施制止私人购买水资源地,并创设5个国家公园,4个野生动物保留地,50个以上的野鸟保护地。
——摘编自吴于席、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奥多罗斯福保护自然资源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奥多罗斯福实行的措施的积极作用。
4.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汚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汚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单选题- (共9题)
5.
意大利法学家维柯把罗马法看成“诗”“歌”,即法律是用一些暗含事实真相、具有公文程式般的面具来表达。“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它们把这种公文程式叫做诗或歌。”据此可知,罗马法
A.具有文学艺术功能 |
B.具有人文主义特征 |
C.法律不具实质内容 |
D.追求法律严谨形式 |
6.
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这一变化体现出
A.近代教育实现了普及 |
B.传统会价值观的全面崩溃 |
C.制度变革的进程加快 |
D.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期” |
7.
《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
A.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B.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
C.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
D.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 |
8.
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
C.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
D.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9.
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迎百姓经营。这表明宋代
A.放弃了对民间商业管观 |
B.专卖政策致使政府收入降低 |
C.采取了务实的商业政策 |
D.民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 |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1980年到1981年,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商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去欧美留学。由此可知当时
A.改革开放急需经济专业人才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
C.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需求人才 |
D.中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
11.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都是因为有了它(国家法律),才能获得人类最为珍贵的东西:行为中的美德和对美德的爱。只有受过祖国的好处,才会得到幸福的婚姻”。这表明卢梭
A.强调浪漫主义的婚姻追求 |
B.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 |
C.赞赏封建时代的社会伦理 |
D.主张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 |
12.
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候未成”,闽台“本为一声”,“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晌”。此举体现了
A.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 |
B.维新思想的实践成果 |
C.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
D.洋务运动的求富思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