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第三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85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叶剑英同志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叶剑英发挥了重要作用。1977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容置疑。他还提出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地搞上去。在担任人大常委的工作中,主持通过了《告台湾同胞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等一批重要法律。80年代,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这种思路,并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唤起人民对祖国的热爱。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说:“叶剑英委员长对台湾问题发表了九点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陈弘君《叶剑英对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历史性贡献》
(1)根据材料,简述叶剑英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剑英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特点,并分析其对祖国统一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宋之后,“盐茶”专卖取代了“盐铁”官营,茶叶成为国家战略物资,通过以茶易马,即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明初政府为了垄断茶马贸易,在产茶区设置茶课司,还建立茶叶的专卖制度,商人贩茶,必须持有“茶引”或“茶由”,“私茶出境者斩”。

——杜君立《历史的慰籍》

材料二:1517年,最早来到中国的葡萄牙人将茶叶带回欧洲。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英国为了扭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同时,从中国引种,在其殖民地试种茶叶……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并通过铁路、轮船运至目的地,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且主要靠人力挑运至通商口岸……茶叶生产国的茶叶被英美等国家廉价收购,并加以包装宣传,售以高价。1886年以后,中国茶叶贸易终于衰落下来。

——据盛敏等《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构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初茶叶贸易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从古代到近代以来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取消部分专业经济部门,有的改为經济实体。有的改为行业总会。保留和新建了一些综合经济部门,如组建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税局和地税局等。经过改革,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由原先68个调整为59个,各部门人员精简平均为20%左右。省自治区党政机构由平均76个减为56个,直辖市党政机构由平均101个成为73个,市地县的党政机构人员约减少200万,占原有行改编制的23%。但是相当一些政府机关人员转入事业单位后仍然继续依靠国家财政吃饭,致使吃财政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周志强、曾云燕《新时期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93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93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侨发展简史
时期
概况
相关事例
从唐代到南宋(618-1270年)
这个时期的华价大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人数大约为10万多人,
早期中国人出洋,多被称为“唐人”;南宋末年,战乱不止,华南人民为躲避战乱逃亡海外。
从元代至清代中叶(1271-1839年)
华价出国开始大量增加,东自日本、朝群,西至印度东部,北起缅甸,南迄印度尼西亚,几乎到处都见到华侨,其人口已达100万以上,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大批华侨开发南洋;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巴达维亚屠杀杀华侨上万名,制造“红河事件”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1840-1949年)
一批批“契约约华工”(俗称“猪仔被贩卖出洋,100多年里,中国约有700万人被卖到欧美国家及世界各地。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遭遇之苦,均属前所未有。
1869年,美国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建成,五分之四的筑路工人都是华工;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州创立继昌隆缫丝厂;1894年孙中山联合20多位华侨在檀香山创办兴中会;抗战期间,爱国华侨陈嘉庆带头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华侨大批出国的历史基本结束。部分中国人通过与亲人团聚、留学等方式移居国外.21世纪初海外华侨华人的人口总数超过5000万,分布在160多个国家。
1979年中国开始在靠近沿海、华侨众多的广东、福建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
 
——摘编自《浙江侨联•华侨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从上表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切勿照抄材料。)

3.单选题(共8题)

5.
在《十二铜表法》中,既有大量的同态复仇的后果,也有罚金赔偿的后果。《十二铜表法》之后,作为复仇替代的罚金越来越普遍起来,财产刑变成私犯的主要后果。这一变化
A.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B.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C.削弱了罗马法的阶级性D.表明罗马法走向理性
6.
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B.市民政治地位提高
C.商业地域限制打破
D.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7.
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B.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
D.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
8.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从1985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该做法目的是
A.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B.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C.增强企业活力和自主权
D.推动城市的改革全面展开
9.
1988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
A.全面放弃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消除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平
C.尽力争取议会中工党的支持
D.增强英国经济复苏发展活力
10.
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这一变化说明
A.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
B.宗教改革,封建教会势力被打击
C.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商品经济发展,完成城市化进程
11.
辛亥革命“未能深入发动和依靠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造成辛亥革命这一局限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帝国主义极力破坏中国革命
C.革命派未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D.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2.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