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西汉前期,盐业生产与流通多把持在一部分诸侯王和富商大贾手中,他们“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外事扩张,内事兴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实行盐铁官营的建议,并将建议提交朝中众卿讨论。同年,内定了采取盐铁官营的方案,准备时机成熟后向全国推行。一切准备就绪后,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孔仅、东郭咸阳等官员巡行地方郡国,在各地设盐铁官署,选拔“故盐铁家富者”为盐官,负责具体盐务。并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煮盐,违法者将“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同时,由官府提供煮盐器具、雇工煮盐给予费用补贴。这些政策尽管遭到卜式等人的反对,但汉武帝一直坚持执行,由此奠定了盐业盐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盐政改革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材料 西汉前期,盐业生产与流通多把持在一部分诸侯王和富商大贾手中,他们“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外事扩张,内事兴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实行盐铁官营的建议,并将建议提交朝中众卿讨论。同年,内定了采取盐铁官营的方案,准备时机成熟后向全国推行。一切准备就绪后,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孔仅、东郭咸阳等官员巡行地方郡国,在各地设盐铁官署,选拔“故盐铁家富者”为盐官,负责具体盐务。并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煮盐,违法者将“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同时,由官府提供煮盐器具、雇工煮盐给予费用补贴。这些政策尽管遭到卜式等人的反对,但汉武帝一直坚持执行,由此奠定了盐业盐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
——摘编自齐涛《论汉武帝的盐业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盐政改革的原因及政策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盐政改革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2.单选题- (共11题)
2.
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
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
D.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
3.
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
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
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
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
4.
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 |
B.商业繁荣与城市相联系 |
C.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
D.长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 |
5.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叁(三分)其国而伍其鄙(城乡地区)”,“士就闲燕(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工就官府(官府管理手工业)商就市井、农就田野。”这反映出齐国
A.已跃居为当时的政治霸主 |
B.探索新型的社会管理形式 |
C.重农抑商政策已基本成型 |
D.小农经济已成为社会主导 |
6.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
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 |
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
7.
据现有的资料证明:从陕西到山东,从河北到江西,包括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在内,都有早商铜器的发现。在郑州曾经发现两处较大的早商铜器作坊遗址。由此推理商朝
A.青铜器生产出现区域化 |
B.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 |
C.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 |
D.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 |
8.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
C.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
D.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
9.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
10.
据安阳殷墟考古发现,有一处贵族的窖藏圆穴集中堆放了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该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
A.商代对祖先神灵的崇拜 |
B.奢侈腐化的贵族生活 |
C.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活动 |
D.技术水平先进的手工业 |
11.
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据此可知,东汉
A.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 |
B.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 |
C.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D.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