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基本固定生活在彼此隔离的地区。……1500年以后,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后人类经济活动的突出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有哪些?对世界市场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21世纪中国积极加入紧急全球化,最突出的事例是什么?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基本固定生活在彼此隔离的地区。……1500年以后,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的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后人类经济活动的突出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有哪些?对世界市场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21世纪中国积极加入紧急全球化,最突出的事例是什么?
2.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思想随时代的发展被人们赋予新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在各自区域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在各自区域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明鼎革,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流民成为明代突出的社会问题。宣德年间,吏部奏请原先设有巡抚侍郎的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浙江、江西各府州县额外增设抚民官和佐贰一员,以辅助各级官吏安置流民,勘实户口,登记钱粮。正统年间边患日益加深,流民迭起,政府遂强化抚民官的权力,招抚流民垦荒置业,恢复生产。流民浪潮暂时平息后,朝廷下诏称“抚民官于民无益有损”“悉令回还吏部”。土木之变后,大量中原流民南逃,流民起义席卷四省。明廷重兵平定后认为“虏寇不过边境之患。流民则为心腹之疾”,遂将抚民官的设置区域由北方五省逐渐转移到荆襄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沿海沿边和边疆民族地区。万历后期至明亡之前,明廷派遣总督、巡抚执掌地方,基本取代抚民官的角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代抚民官设置现象。
材料 元明鼎革,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流民成为明代突出的社会问题。宣德年间,吏部奏请原先设有巡抚侍郎的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浙江、江西各府州县额外增设抚民官和佐贰一员,以辅助各级官吏安置流民,勘实户口,登记钱粮。正统年间边患日益加深,流民迭起,政府遂强化抚民官的权力,招抚流民垦荒置业,恢复生产。流民浪潮暂时平息后,朝廷下诏称“抚民官于民无益有损”“悉令回还吏部”。土木之变后,大量中原流民南逃,流民起义席卷四省。明廷重兵平定后认为“虏寇不过边境之患。流民则为心腹之疾”,遂将抚民官的设置区域由北方五省逐渐转移到荆襄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沿海沿边和边疆民族地区。万历后期至明亡之前,明廷派遣总督、巡抚执掌地方,基本取代抚民官的角色。
——摘编自朱绍祖《明代抚民官的设置及其兴废原因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流民问题的成因及抚民官设置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代抚民官设置现象。
2.单选题- (共9题)
4.
(题文)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
5.
在美国建国之初,最高法院并不是非常有力的机构,甚至连个像样、单独的办公楼都没有。在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的领导下,最高法院终于争取到了司法审查权(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以上变化反映了美国
A.制衡机制得到加强 |
B.最高法院由民选产生 |
C.国会立法权的削弱 |
D.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
6.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
C.“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
D.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
7.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8.
1955~1971年,一共有4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非洲国家有25个,亚洲国家有12个。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
C.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9.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
10.
对哥伦布及其开辟新航路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利弊得失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
C.不同文明得以交融和发展 |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
11.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这表明当时的火药
A.已用于军事和战争 |
B.开始用于民俗活动 |
C.主要是起助燃作用 |
D.主要是配制中药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