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82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1/10/26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阅读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钱。……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2.
泽被后人、永照世间的理性光芒
材料一:伏尔泰去世后,他的棺木上刻了这样一行字:”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材料二: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一一摘自《大国崛起》

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对伏尔泰的评价?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二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3)根据材料三的观点,结合史实简要概括启蒙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的。
3.
中西文化论战
二十世纪初,我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材料一: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今日之主义主张者,……乃假托于西洋思想以扰乱之。……吾人若望救济于此等主义主张,是犹望魔鬼之接引以入天堂也。魔鬼乎!汝其速灭!
一一杜亚全《迷乱之现代人心》,刊于《东方杂志》第15卷第10号,1918年4月。
材料二: 吾人之於学术,只当论其是不是,不当论其古不古;只当论其粹不粹,不当论其国界国.以其无中外古今之别也。……然今之欧罗巴,学术之隆,远迈往古,吾人直径取用,……彼盲目之国粹论者,守缺抱残,往往国而不粹,以沙为金,岂不更可悯乎!
——陈独秀《随感录》,刊于《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论战焦点。(不得照抄原文)
(2)简述这场论战的背景。
(3)充分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场论战。
4.
下列书报中,刊载了中华民国以前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是
A.B.C.D.
5.
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移民城市。
材料一  青浦崧泽村考古发现的彩陶猪、玉器和陶壶

材料二

材料三 上海公共租界筑路情况:(沪西)1864年筑Jessfield Road(万航渡路);1901年筑Brenan Road(长宁路).Hungjao Road(虹桥路)、Rubicon Road(哈密路).Robinson Road(长寿路);1903年筑Kiaochow Road(胶州路)……
问题:
(1)考古发现说明上海在____石器时代已经有了文明的雏形。材料一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要考证崧泽文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史料进行印证?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史官者,必求傅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亹亹。”

——《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材料二:刘知几揭橥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 

——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

材料三: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己,……作史者苟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困,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例,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日: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何以生,其远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当得善果,当得恶果,莫能言也。
材料四: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材料五: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蔫,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孽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弱也。

——梁启超《新史学》

(1)分析以上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2)章学诚所说的史德指什么?他为什么要在刘知几的作史三长之外特设史德的要求?
(3)材料三中,作者批评了旧史学哪些弊病?
(4)材料四所说的“公理公例”指什么?
(5)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作者的史学主张。
(6)材料五中,作者认为史家的职责是什么?作者理想的“新史学”是什么?
(7)作者批评旧史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单选题(共16题)

7.
20世纪初,在上海和东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兴起了一股创办报刊的热潮,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据此判断,下列著作中不属于其宣传内容的是
A.B.C.D.
8.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B.曾国藩
C.洪仁玕D.康有为
9.
近代中国的留学潮首先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B.甲午战争后
C.清末新政,庚款留学D.五四运动后
10.
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B.②④C.③⑤D.①③
11.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12.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商,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13.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14.
“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幸福,引导人类达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这句话最适合于评价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
C.工业革命D.启蒙运动
15.
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启蒙思想家到欧洲各地处发表反封建演说
B.它追求政治民主和权利平等
C.它把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
D.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产阶级的需要
16.
19世纪末,“物竞”、“天择”等成为社会流行词语。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作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种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时代使命是
A.严复译著《天演论》影响B.甲午战败,救亡图存
C.自然法则适用于社会法则D.思想开放,追求时尚
17.
近代国人对西学的态度表现为
A.主动效法→自主选择→被动接受B.互相交流→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C.互相交流→被动接受→自主选择D.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
18.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这里“科学”的含义包括
①科学精神     ②科学知识 ③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④科学法则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新三民主义
B.***思想
C.新民主主义
D.邓小平理论
20.
近代民间社团在传播西学.鼓吹政治变革.改良风俗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民间社团发端于
A.义和拳B.强学会
C.上海商务总会D.新民学会
21.
20世纪初,中国传统史学在向现代史学转变,即新史学的转变。新史学“新”主要表现在()
①持有进化论观点②反映封建帝王的治国③为全体国民写史④否定汉宋两司马的史学
A.①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2.
“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此处梁启超批评了我国的传统史学的缺点是
A.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B.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C.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D.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3.选择题(共13题)

23.


                                                                                                  悲情蝴蝶
        这年七月,我去秦岭山中寻访友人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成千上万只蝴蝶,投向溪水集体自尽的那悲壮惨烈的一幕,惊心动魄的一幕:成千上万只蝴蝶如飞蛾扑火般投入秦岭山间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流如宣纸般被蝴蝶点染得五彩缤纷,凄美动人。
面对如此惨烈的场面,我惊呆了。茫然不知所措,脑子里一片空白。
         这种大场面的蝴蝶集体自杀,无疑是大自然的一场罕见的大悲剧,它如一幅凄美而弥漫着悲剧色调的油画,给人强烈的震憾力和巨大的冲击波,让人看之不忍又无可奈何,走之不能又束手无策。
       ① 秦岭的夏日,密密的山林遮天蔽日,芊芊芳草连着野径,无数山花点缀在山崖密林间,溪水潺潺,山风习习,日照充足,是蝴蝶生息繁衍的理想王国,苍茫的大山,母亲般的养育了100多种蝴蝶。其中的王后当然首推秦岭凤蝶。它墨中滴蓝,翼展在10厘米以上,宛若蝶中凤凰,倾国倾城,风华绝代。这些蝴蝶们曾经美丽过大自然,也倾倒过整座秦岭,更取悦过万物之灵的人类。它们是无数化蝶的绝代佳人,是羽化的翩翩飞天,是绚丽无比的花雨。它们活着,是大自然的一景,亦是人类的幸事,它们常常降落在花朵上,又常常在警觉中过日子,谁曾料到,这些迷人的尤物竟然要在生命最美丽的时刻扑向幻灭?
        走近看时,蝴蝶铺满了半条小溪,蓝天之下,溪水之下,仍有大片大片的蝴蝶飘然而下,它们或撞在石头上气绝而亡,或坠入水中挣扎扑腾。成群成片的蝴蝶如飞蛾扑火,若落叶翻飞,似凤凰自焚,朝着溪水撞去,显出大勇者的大从容,如瀑布般飞流直下,其勇也令人惊奇,其死也令人悲叹!
尽管满天的蝴蝶,万众一心,慷慨赴死,前仆后继,但我却不忍心再看下去了,②就拼命地朝着成群的蝴蝶大喊大叫,乱吼乱嚷,甚至挥舞着树枝跳跃着四处驱赶,无论我何等焦急,何等卖命,也无能为力,驱也驱不散,赶也赶不开。我想,这些蝴蝶是抱定了一死的决心的,任何外力阻挡于它们也无济于事了。
        我看见,一只墨蓝色的大蝴蝶从空中坠落在溪水边的大石上,膀直扑腾,翻滚到石头下,又扑腾着翅膀坠入了溪水之中,像一滴水进入了蝴蝶汇成的彩色的溪水中,随水漂流而去。
百米长的溪流,半是蝴蝶半是溪水。蝴蝶不会哭泣而托溪水声代之,蝴蝶不会悲歌而托松涛声替之。这时,日已黄昏,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溪水如花,水声如泣。
        看到这个悲壮惨烈的场面很容易使人想起凤凰涅槃,黛玉葬花,想起二十四史中的烈女,想起八女投江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故事。
再听。再看。水声带血。鸟声带血。风声带血。花草带血。山峦带血。荒林带血。一切的一切,都被血色黄昏所笼罩。
这些天使般的精灵,大自然会飞的花朵,秦岭山中的花魂,为什么要将自己美丽的生命毁灭了给人看?是这些美丽的生命不拒绝悲剧才显出了悲壮么,是悲剧毁灭了这些美丽的生命才显出了惨烈么?
        秦岭无言,夕阳无言。溪流无言。
        山下愈来愈多的烟囱亦无言。
        有位诗人说过:“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个花魂,回来寻找它自己。”那么,空留下的满山野花是蝴蝶幻化成魂灵么?
        倘若有那么一天,连大自然的花魂都没了,那么,蝴蝶又将在何处找,花儿又将在何处寻?

24.请你辨析


25.直接写出结果.
26.

根据句意,用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call,   child  ,  close ,  two ,  help


27.默写。
(1){#blank#}1{#/blank#}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塞下秋来风景异,{#blank#}2{#/blank#} 。
(3)了却君王天下事,{#blank#}3{#/blank#} 。
(4){#blank#}4{#/blank#} ,载不动许多愁。
 (5)写出描 写雨的古诗句:{#blank#}5{#/blank#} 。
(6)鲁迅说: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写出古诗中表现自信的诗句:{#blank#}6{#/blank#} 。
28.默写。
(1){#blank#}1{#/blank#}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塞下秋来风景异,{#blank#}2{#/blank#} 。
(3)了却君王天下事,{#blank#}3{#/blank#} 。
(4){#blank#}4{#/blank#} ,载不动许多愁。
 (5)写出描 写雨的古诗句:{#blank#}5{#/blank#} 。
(6)鲁迅说: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写出古诗中表现自信的诗句:{#blank#}6{#/blank#} 。
29.

把抛物线y=-3x2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所得的函数解析式为{#blank#}1{#/blank#} 。

30.

—Jack, your hair is too long!—Really? I'll have it _____ right now. 


31.

—Jack, your hair is too long!—Really? I'll have it _____ right now. 


32.

上海股民杨百万上星期五交易结束时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50 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的涨跌情况 (星期六、日股市休市) (单位:元)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每股涨跌
        +4
       +4.5
          -1
        +2.5
         -5

(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是多少元?
(2)本周内每股最高价多少元?最低价是多少元?
(3)已知买进股票还要付成交金额2‰ 的手续费,卖出时还需付成交额2‰ 的手续费和1‰交易税,如果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注意:‰不是百分号,是千分号)

33.

上海股民杨百万上星期五交易结束时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50 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的涨跌情况 (星期六、日股市休市) (单位:元)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每股涨跌
        +4
       +4.5
          -1
        +2.5
         -5

(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是多少元?
(2)本周内每股最高价多少元?最低价是多少元?
(3)已知买进股票还要付成交金额2‰ 的手续费,卖出时还需付成交额2‰ 的手续费和1‰交易税,如果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注意:‰不是百分号,是千分号)

34.

上海股民杨百万上星期五交易结束时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50 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的涨跌情况 (星期六、日股市休市) (单位:元)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每股涨跌
        +4
       +4.5
          -1
        +2.5
         -5

(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是多少元?
(2)本周内每股最高价多少元?最低价是多少元?
(3)已知买进股票还要付成交金额2‰ 的手续费,卖出时还需付成交额2‰ 的手续费和1‰交易税,如果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注意:‰不是百分号,是千分号)

35.

小英在计算一个多项式与{#mathml#}2x2-3x+7{#/mathml#}的差时,因误以为是加上{#mathml#}2x2-3x+7{#/mathml#}而得到答案{#mathml#}5x2-2x+4{#/mathml#},试求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