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81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1/9/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材料四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成为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许多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时所拍的照片和留言,告诉年轻的一代:历史不能忘记。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
(2)材料三应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2分)有学者认为,这个国际条约的签订是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产物,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民族利己主义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4分)
(3)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相比,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何特殊性? (2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分)

2.单选题(共16题)

2.
1834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的受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食,因劳动繁重,贫民称救济院为“巴士底狱”。这反映出
①英国工业化初期的社会贫富差别巨大
②大量的贫困者有好逸恶劳的倾向
③追求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现象严重
④政府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贫困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司法不公使其为所欲为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4.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后发表的一篇文章《我同毛的会谈》中这样说:“***的基本哲学非常简单,就是人民起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印证这一论点的是:
A.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B.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D.发动“文化大革命”
5.
下列用图示法表示的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①“冷战”
②“杜鲁门主义”
③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
④成立北约
⑤朝鲜战争
A.B.
C.D.
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C.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7.
据张君肋《史泰林(注: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8.
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C.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9.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 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0.
关于下图中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的国家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11.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2.
狄德罗在《呈给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报告》中这样说道:“在这一片叫嚷声中,大家都认购该套书(《百科全书》),他们都想要这套书,而把作者毁掉。”狄德罗所说的“大家”应该是
A.封建势力B.资产阶级C.巴黎市民D.法国王室
1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14.
据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编户制B.均田令C.租庸调制D.征役制
15.
吴建民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道:弱国当然是没有外交的……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不是很强的时候,外交官就不能发挥作用。你看顾维钧在1919年的时候,中国是弱国,五个代表,跑了四个,就他一个,没有任何指示,他拒签《凡尔赛条约》,我觉得中国人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吴教授要我们研究的是:
A.吸取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
B.强调当今社会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C.顾维钧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D.认识近代幻想依靠帝国主义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是不可能的
16.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
17.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生活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3.选择题(共7题)

18.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19.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20.一次数学课上,老师请同学们在一张长为18厘米,宽为16厘米的矩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腰长为10厘米的等腰三角形,且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矩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其它两个顶点在矩形的边上,则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
21.牛顿的最辉煌成就是(  )

22.

欲证明一瓶无色液体是纯水,可靠的实验方法是(   )

23.

欲证明一瓶无色液体是纯水,可靠的实验方法是(   )

24.在矩形ABCD中,AB=1,AD= ,AF平分∠DAB,过C点作CE⊥BD于E,延长AF.EC交于点H,下列结论中:①AF=FH;②BO=BF;③CA=CH;④BE=3ED.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