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80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6

1.论述题(共1题)

1.
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也可以反映社会大历史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始每天不落的记账,20多本家庭账册以平民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下表数据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
时间
家庭总收入
家庭总支出
一根大饼油条价格
1958年
971.2元
798.26元
4分钱
1979年
1568.3元
1003.97元
2角5分
2000年
30595.12元
13705.18元
5角
2008年
65872.45元
39564.72元
3元
2018年
112358.68元
78546.23元
6元
 

——摘编自2018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

根据材料找出相互关联的数据自拟题目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材料数据之间有关联,自拟题目与选取的数据合适,历史解读合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并提出建立中央银行的主张。1924年8月,中央银行成立,由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宋子文任行长。宋子文上任后,强调即使是政府银行,也须遵循金融领域自身的运作规律,而不能任凭行政当局随意借垫和滥发纸币。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9月,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当年底,广东境内战事渐定,宋子文进而大力推进统一财政的改革。由于宋子文的执着坚定,也因为国民党中枢在这个问题上当机立断地采取相关措施,广东的财政收入基本上归统于财政部之下了。在统一财政的过程中,宋子文同时整顿和健全了财政机构,并对各主要税项多次加以整理。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之后,广东省的财政收入从1925年下半年的1943.8万元,猛增到1926年上半年的5107.1万元,1926年全年则为10013.6万余元。

——据吴景平《宋子文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子文广东财政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子文广东财政改革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样一个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建起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异同并作简要评价。

3.单选题(共20题)

4.
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指出:“关于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契约,债务以当事人的同意而成立。上列各种契约,其债务的缔结只需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的说法,乃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要用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此外,也没有必要给予某物,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这表明
A.罗马法严格的形式主义原则
B.法律认可契约自由原则
C.罗马法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
D.罗马法的体系最终完善
5.
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富兰克林说:“首先我承认,对这部宪法的若干部分,到现在也仍然不能同意,但没有把握说永远不会同意。同时我也怀疑,无论召开多少次会议,也未必能制定一部更好的宪法。因为每个代表固然会带来自己的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他的偏见。我们能指望有完美无缺的成果吗?”由此说明富兰克林
A.阻碍了宪法制定的进程
B.批评美国宪法弊端丛生
C.主张设计权力制衡框架
D.认为制宪应该选择妥协
6.
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但当时美元在南北各州的价值不等,法国、西班牙等国货币也在美国流通,导致当时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是
A.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B. 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
C. 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 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7.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主要反映了
A.反革命势力旨在破坏《临时约法》
B.国民宪政意识薄弱
C.《临时约法》未涉及人民权利
D.民主观念尚未传播
8.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如下评述:“启蒙性的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据此判断作者评述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9.
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A.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B.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性
10.
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A.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C.蕴含了中国抗战的多重战略意图
D.体现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
11.
据记载,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最先提出了“中国民族”,1902年他又改称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这一称谓成为最流行的时代语。由此可知“中华民族”一词
A.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
B.开启中国人民迫求民族独立的征程
C.消除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D.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
12.
阅读“1972-1985年中美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1985年
3855
3840
 
A.两国贸易中国始终处于优势
B.改革开放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经贸往来
D.经贸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
13.
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D.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14.
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C.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
D.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15.
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广泛采用奴隶制和差役制,而宋代官营手工业对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由此可见,宋代
A.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竞争激烈
B.政府传统经济政策已经放弃
C.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D.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
1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于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税种,没有差等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17.
下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英国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东南部
B.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英国的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18.
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英国农村发生的变化表明
A.英国封建租佃关系大量存在
B.英国农业生产力有较大进步
C.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D.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9.
14世纪,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来解释罗马法,强调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曼习惯法和中世纪城市法的结合。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法学已经摆脱神学束缚
B.构建新时代的法律体系
C.罗马法与教会法相融合
D.人文主义淡化宗教信仰
20.
严复认为宋代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今日变法如果不从根本上痛下功夫,必然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为此,严复提出的变法主张可能是
A.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
B.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C.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D.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21.
***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22.
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称为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
A.均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体系
B.是平等与不平等两种外交关系的反映
C.体现了王道与霸道不同交往观念的差异
D.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
23.
明清时期的江南儒家士大夫往往吟诗作画、刻经讲道、吃斋念佛、奇门遁甲,不问苍天问鬼神。儒家士大夫在朝廷排斥佛教、道教,但回到江南乡镇却和僧人、道士关系密切。这种矛盾现象表明
A.开始出现“三教合一”局面
B.儒与佛、道有很多共通性
C.明清儒家士大夫爱好广泛
D.程朱理学世俗化、普及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