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材料四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请问答:
(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4分)
(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3分)
(3)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3分)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4分)
材料一 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材料四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请问答:
(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4分)
(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3分)
(3)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3分)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4分)
2.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常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基本依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按《自编年谱》所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即将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情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
——宋德华《<戊戌奏稿>考略》
材料二 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 (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考证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这样做的原因。就研究戊戌变法而言,应如何使用《戊戌奏稿》?(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4分)
材料一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按《自编年谱》所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即将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情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
——宋德华《<戊戌奏稿>考略》
材料二 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 (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考证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这样做的原因。就研究戊戌变法而言,应如何使用《戊戌奏稿》?(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4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我们的护卫者……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这样,只有哲学才有可能使人变成政治的存在。由此可见,教育并不是对某技能的培养;不如说,它是要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它只是要平息内在的冲突……。
——[德]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
材料三 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使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同某些目的相符的性格原来为当初建立政体的动因,亦即为随后维护这个政体的实力。……那么,他们在作为一个城邦的分子以前,也必须先行训练和适应而后才能从事公民所应实践的善业。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护卫者”的职责,指出使公民成为“护卫者”的主要途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理由。据材料三,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目标。(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共同认识。(2分)
材料一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我们的护卫者……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这样,只有哲学才有可能使人变成政治的存在。由此可见,教育并不是对某技能的培养;不如说,它是要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它只是要平息内在的冲突……。
——[德]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
材料三 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使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同某些目的相符的性格原来为当初建立政体的动因,亦即为随后维护这个政体的实力。……那么,他们在作为一个城邦的分子以前,也必须先行训练和适应而后才能从事公民所应实践的善业。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护卫者”的职责,指出使公民成为“护卫者”的主要途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理由。据材料三,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目标。(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共同认识。(2分)
2.单选题- (共10题)
4.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
A.呈现和平渐进的趋势 |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 |
C.将立法权赋予执政官 | D.以财产多寡分享政治权力 |
5.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该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A.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
B.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
C.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
D.容克贵族在议会占绝对优势 |
6.
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A.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
B.湖北军政府继承了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相同 |
D.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
7.
2005年,******在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说:“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下列对引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九二共识”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B.台独势力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 |
C.台海稳定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 D.国共两党均主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 |
8.
“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文集》)***说这段话主要基于
A.越南战争结束 | B.中苏关系恶化 | C.美国实力下降 | D.中日正式建交 |
9.
“(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英)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作者认为的“求变之风”是指
A.东欧剧变 |
B.苏联解体 |
C.中国振兴 |
D.日本崛起 |
10.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11.
阅读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商品份额图》。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1832年改革完善英国代议制 ②工业革命增强工业生产能力 ③自由放任政策促进外贸发展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其市场

①1832年改革完善英国代议制 ②工业革命增强工业生产能力 ③自由放任政策促进外贸发展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其市场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12.
“宇宙中物质的每个粒子都对其他粒子有引力;引力与两个粒子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他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一理论
A.由普朗克创立 | B.指导人们发现海王星 |
C.发展了经典力学 | D.改变近代物理学传统观念 |
13.
美国国会1791年12月15日批准了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该修正案主要意图是
①扩大地方和人民权力
②限制联邦政府权力
③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④确认宪法至上原则
①扩大地方和人民权力
②限制联邦政府权力
③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④确认宪法至上原则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