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 (共19题)
3.
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的重要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裁判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
B.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
C.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
D.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
4.
2016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A.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
B.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 |
C.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
D.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 |
5.
《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从嗣后不必依照向例(公行制度)……其随意觅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这一规定
A.标志着清朝公行制度最终废除 |
B.取消了英商在华贸易的限制 |
C.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
D.使普通民众与外商联系加强 |
6.
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他认为法德合作
A.有助于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
B.有助于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
C.有助于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
D.能够奠定西欧联合的基础 |
7.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
B.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
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
D.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
8.
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立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家收购发卖。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据此可知,盐铁官营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
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
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
9.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C.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
D.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
10.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
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
D.越王认识到人口与富国强兵的关系 |
11.
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和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12.
张謇1896年拟招商股60万两创办大生纱厂,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即开车生产。这一事例主要说明当时
A.“实业救国”思想深入民心 |
B.官民在挽救危机上认识一致 |
C.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佳 |
D.官商合办是工业发展最佳形式 |
13.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有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4.
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他要求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农村尚未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
B.中央内部未就农村改革统一思想 |
C.集体经济的失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
D.包产到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
15.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如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全国高校院系大规模调整的目的是
A.对农业、手工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
C.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
D.应对冷战环境下的严峻国际形势 |
16.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都是反映法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画卷,社会百态尽在其中。下面对两者不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是现实主义作品,后者是浪漫主义作品 |
B.前者反对封建制度,后者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
C.两位作者所处的社会制度不一样 |
D.两位作者对所处社会制度的态度不一样 |
17.
法国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西方理性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启蒙思想家有共同主张,但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其中卢梭与伏尔泰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两者“势不两立”最主要表现在
A.是否信仰基督教 |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C.倡导的资产阶级政体不同 |
D.是否反对财产私有制 |
18.
卢梭说:“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材料表明卢梭
A.主张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
B.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
C.主张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
D.反对实行财产的个人私有制度 |
19.
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辛亥革命以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势如破竹的批判精神和在启蒙宣传方面娓娓道来的细腻风格,亦破亦立,向封建专制主义发动了全面的攻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为
A.提出革命,反对改良 |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C.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
D.剑指儒学,全盘西化 |
20.
罗斯·特里尔《***传》中评价***:“当他分析被外国侵略者切瓜一样分割的封建中国的种种症结时,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当他领导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斗争时,他就是中国的列宁。”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指***
A.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认识深刻 |
B.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
C.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领导革命斗争 |
D.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
21.
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