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71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罗马法
近代西方法治
理论基础
古希腊国家至上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罗马人。罗马法將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尽管中国学界论及罗马法的时候,经常强调其私法精神,给人罗马公法相对私法而言处于次要位置的印象。但事实上,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
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最充分的自由和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和国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权利,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权利,受托于权利,衡量国家和政府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标准在于国家和政府是否忠实履行了人们的委托,切实维护了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
权力分配
君主的意志是法律来源之一,君主是法外之人,本身不用服从法律
西方近代法治的核心标志是有限权力,是权力制约和权利保护
 

——材料整理自罗洪洋《重新思考古罗马与近现代西方法治的关系》

上面是古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治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但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文人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

——摘编自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3.单选题(共18题)

3.
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雅典
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4.
《罗马法史》载:“‘万民法’概念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个是理论上的含义,它的根据是存在一种所有民族共有的法并且认为自然理由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另一个是实在的和具体的含义,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据此判断该法
A. 注重形式,侧重国家事务
B.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C. 适应了帝国时期的要求
D.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5.
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终好处就越少”。由此可见汉密尔顿
A. 强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B. 认为民主政治会降低效率
C. 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D. 主张加强总统的行政权力
6.
某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80余万人,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据统计死伤30万人。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这表明
A.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B.国民政府执行全面抗战路线
C.全民族抗战的形势逐渐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7.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知法懂法
B.不谙近代外交
C.不顾自身利益
D.软弱无能
8.
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1851~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
省份
1851年
1874年
安徽
约3760万
不足1460万
江苏
约4430万
不足2000万
浙江
约3000万
不足1100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9.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骥、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义,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这一现象共同说明(  )
A.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
B.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
C.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
D.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
10.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确保上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
C.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性和树立国际形象
D.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11.
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
A.日本全面侵华,华侨积极支援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际社会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全民族抗战思想被广泛认同
12.
某年9月6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论中写道:“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在全局上的意义尤其重大此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也是一种进步。”由此可见,当时
A.国共两党军队摩擦加剧
B.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精神
C.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破产
D.北方抗战已转入反攻阶段
13.
“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闭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马克思所说 “这次革命”是指(  )
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法国巴黎公社D.俄国十月革命
14.
在俄国历史上因一次革命造成政府同反对派的非对抗性模式,两个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俄罗斯帝国的传统观念:让人民讲话,让沙皇让权。下列有关这次革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它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的转型
C.此次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D.体现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历史潮流
15.
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B.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
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
16.
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
A.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打击了荷兰的商业霸权地位
C.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7.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18.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的内容
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客观上有利于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
19.
晚清官员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这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披露了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
B.变法触动了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
C.变法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
D.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考古队队长许宏认为,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讨论,目前仅限于推论和假说的范畴。该文化的族属和王朝的归属问题最终廓清,仍有待于也會丰富信息的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在这里,将二里头文化遗址视为夏朝存在的标志是一种
A.史料实证式的历史解释B.对新的历史现象的理解
C.对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D.逻辑推理式的历史解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