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浙江杭州杭州地区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71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7/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苏两国结盟的主要目的有哪些?两国结盟的背景是什么?(6分)
材料四:“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4)材料四内容出自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它所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4分)
2.
民主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国情适合于不同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各国改革之业,其主动力者恒在中等社会。盖上等社会之人……其反对于改革,势使然矣。下等社会之人,其学识乏,其资财乏,其阅历乏,往往轻躁以取败。一败矣即不能复振,故惟中等社会为一国进步之机键焉。梭伦之能成大业,亦由洞悉时势而顺应此原动力使然也。
然希腊纯然贵族政体,所谓公民者,不过国民中一小部分,而其余农、工、商及奴隶,非能一也。… …故政治上之自由,虽远滥觞于希腊,然贵族之对平民也,母国之对属地也,本国人之对外国也,地主之对劳力者,其种种侵夺自由之弊,亦自古然矣。
——摘编于梁启超《雅典小史》与《论自由》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认为梭伦改革能成大业的原因是什么?(4分)概括指出梁启超认为希腊政体存在的弊端是什么?(4分)
材料二:史学界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争论较多,大体有如下观点:①约法带有因人立法,以法制袁的特色,时代性很强;②约法是对美国政体与法国政体的一种嫁接;③约法脱离中国国情,不具备实现的条件等。
(2)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你更倾向于材料二中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扼要加以论述。(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4分)
材料三: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难以为继的;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式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邓小平文选》
(3)概括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建国前三十年政治上存在问题?(2分)在改革开放以来又是如何加以改变的?(4分)

2.单选题(共15题)

3.
西塞罗“法就是最高的理性,并且它固植于支配应该做的行为和禁止不应该做的行为的自然之中。……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它是普遍适用的、不变的和永恒的。”这里所指的“法”主要是指
A.永恒的法律条文
B.民主科学的精神
C.进步的法律观念
D.公平正义的契约
4.
马克思对某国的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5.
1783~1784年,威廉.小皮特内阁因经济政策遭到下院多数党攻击要求小皮特内阁辞职,小皮特内阁抛弃传统的做法,不仅没有辞职,反而下令解散了下院,重新选举下院。重新选出后的下院多数党支持小皮特内阁,从此形成了内阁也可以解散下院并进行重新选举的制度。这反映了
A.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
B.内阁权力的无所制衡
C.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
D.削弱议会倒阁的权力
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曲折反复,期间“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迎来一个王”。这里的三个王分别指的是(   )
A.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威廉三世
B.詹姆士一世、查理二世、克仑威尔
C.詹姆士一世、查理二世、威廉三世
D.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
7.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的法律还规定了(   )
A.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B.皇帝有权召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C.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D.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有权解散众议院
8.
1841年3月,清参赞大臣杨芳经略广州“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为压胜具,载以木筏出御乌桶,由一副将领之,自部卒隔岸设伏,约闻己炮响,即举筏齐列水面,溺器口向贼来路,而后抄出筏首夹攻之(英军)”这不能反映的是
A.清朝封建迷信盛行
B.清朝国势渐趋衰落
C.清军军事战术落后
D.北洋水师英勇迎敌
9.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关于“中国人民”描述最符合题意的是(   )
A.“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大轮船”
B.“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10.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下列史料与史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1.
某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找到一张图片史料,下列评论中符合该图片史料的是(   )
 
A.长征,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B.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2.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人大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最有可能看到的宣传标语是(   )
A.“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C.“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D.“坚决拥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3.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改编寓意深刻的中国古诗词,常常可以很好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了的《回乡偶书》所反映的场景最早可能大规模出现于(   )
A.5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
14.
据参加过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即五一大会的特古斯回忆:“有不少代表认为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低级形式,只有效仿苏联的民族自决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也有人心想独立,但由于已经有了外蒙的前车之鉴,未敢公开发表这类主张。……当时中共西满分局常委张平化代表中共西满分局给出了答案:‘实行自治,争取自决’。”这反映了(   )
A.民族自决思想在党内占主导地位
B.“左”倾错误影响了民族政策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急迫性
D.苏联模式对中共民族政策的影响
15.
1995年,美国《财富》月刊评论:“回归将令香港走向死亡。”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论“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具活力。”(注:《财富》与《时代》是姊妹杂志)这一转变说明了(   )
A.中美成为战略伙伴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影响
C.美国的综合国力衰弱
D.“一国两制”制度旺盛生命力
16.
1973年1月,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在今后三到五年内从欧美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一方案被通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能够实施是主要得益于(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中西合作
D.求同存异在国际上广泛影响
17.
(题文)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阶段,对于“50年代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挥大国应有的影响力
B.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C.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试图打破西方对中国外交封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