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福建南平高三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69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7/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36分)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
材料二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三
序列
内容
第11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545条
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国家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以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法国民法典》(1804年)
材料四   中国经济法现代化实质上是中国经济法走向世界,与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性的现代化经济法相衔接或接轨的过程。考察西方现代经济法的特质并检视中国传统法文化,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法现代化必须立足于借鉴和移植西方现代经济法的制度规则和观念体系,这是因为:其一,中国经济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体制与西方现代化的经济法在许多层面是具有共性的。其二,经济法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难以在我国传统法文化中寻求发展的土壤。
——李昌麒、鲁篱《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1O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8分)
(3)材料三的法律条文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法律走在西方前列的原因。 (1O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法与世界接轨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就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8分)
2.
(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春秋五霸)不同法而霸。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今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商鞅徙木立信论》(19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商鞅变法的必要性。(6分)
(2)根据材料二,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商鞅之法,良法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的出发点。(10分)
3.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向人民征税或借债;任何人如未被指出其罪状,不得加以逮捕;任何人如无法庭判决,不得被剥夺财产;不得强占民房驻兵;在和平时期不能用军事法对公民进行审判。
——《权利请愿书》(1628年)
材料二   《权利请愿书》由于一项非法宣言而遭毁坏,……只能说明:在法律和自由已经严肃而明确地宣示之后,那些大臣们依然飞扬跋扈,竟敢破坏王国的法律和压制王国的自由。……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由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宣布这一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164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分析《权利请愿书》提出的背景及国王与议会斗争的实质。(6分)
(2)材料一、材料二有何共同点?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其进步之处体现在哪里?(10分)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里只要注意到英国革命经历过五个阶段就够了。从1642至1645年的第一阶段为内战阶段,在这阶段中,保守党人被克伦威尔组织的著名的新模范军击溃。在1645至1649年的第二阶段间,一种后来在1792年的法国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中也得到重复。在得胜的清教徒当中,出现了温和派和激进派之间的分裂。温和派由克伦威尔领导,战胜了约翰·利尔伯恩领导的激进派。当查理于1649年被处死时,克伦威尔当上了称为共和政体的英格兰共和国的首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施政文件》,护国主为终身职位,有权指定自己的继承人;护国主与国会共同拥有立法权,但国会通过的法律需经护国主同意方能生效,国会休会期间,护国主有权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护国主与行政机关国务会议共同拥有行政权,护国主有任命官吏、赦免罪犯之权;护国主与国会共同掌管军队,在国会休会期间,则由护国主和军队会议掌握,护国主兼任陆海军总司令。 ——《世界近代中期政治史》
(1)材料一中的“俄国革命”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作者对英国革命阶段划分的标准推测第三阶段的起止时间。依据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护国主政权的实质,并用史实加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伦威尔为什么能就任“护国主”?(1O分)

2.单选题(共8题)

5.
下图是西方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其寓意是(   )
A.同情中国所受遭遇B.揭露日本侵华野心
C.讥讽清朝腐败无能D.策划共同瓜分中国
6.
下图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   )
A.国民革命成功经验的借鉴
B.秋收起义部队的战略转移
C.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
D.苏俄革命模式在中国失败
7.
***致信:“当前大计只须先生一言而决,……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之抗日英雄,图诸凌烟,馨香百世。”文中的“先生”是指(   )
A.蒋介石B.冯玉祥C.张自忠D.张学良
8.
有学者认为:“战后西欧各国由于经济凋敝而导致了政局极度动荡,有可能引发赤色革命……这对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它必然要选择复兴欧洲。”由此美国推行(   )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
C.“冷战”政策D.“人棒"政策
9.
《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整个群岛和东南亚的贸易集中在满剌加,且被中国人所控制。中国所消耗的香料是遥远的欧洲的一百多倍,中国商人控制着货物和通货市场。材料说明(   )
①明朝在东南亚拥有贸易优势 ②香料在中国有广泛市场需求
③世界市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 ④中国尚未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0.
学者王顺生认为:“从1972年起,我国的外贸、金融及与之有关的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建国以来对外引进技术设备、开展经济交流的第二次高潮。”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B.和平共处原则的提出
C.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D.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11.
鲁迅书评:“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此书应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12.
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B.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