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6题)
1.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密尔(1806~1873年)认为,代议制民主中,民主的一面有其正面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依靠自己保护自己的权利,提高个人的尊严、独立性、自觉意识与公共精神。但是,代议制民主只应该体现于选民对其代表的选举和代表对政府的监督上面,至于政府的实际运作则应该交给那些专门知识的政治精英进行。密尔思想中的精英主义倾向是非常强的。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根据代议制理论,定期参加议会选举是人民参与国家决策的一种理想形式,经人民定期选举产生的议会或总统,原则上是全体人民的代表,他们的决策权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但这种理论遇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挑战。……选民通过选举只能确定决策者,而并非参加实际的决策过程。
——摘自《欧美学界对公民投票制度的研究》
(1)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19世纪西方“代议制民主”中的“民主”的影响。(9分)
(2) 据材料一,归纳密尔对代议制的看法。(6分)
材料一 密尔(1806~1873年)认为,代议制民主中,民主的一面有其正面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依靠自己保护自己的权利,提高个人的尊严、独立性、自觉意识与公共精神。但是,代议制民主只应该体现于选民对其代表的选举和代表对政府的监督上面,至于政府的实际运作则应该交给那些专门知识的政治精英进行。密尔思想中的精英主义倾向是非常强的。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根据代议制理论,定期参加议会选举是人民参与国家决策的一种理想形式,经人民定期选举产生的议会或总统,原则上是全体人民的代表,他们的决策权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但这种理论遇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挑战。……选民通过选举只能确定决策者,而并非参加实际的决策过程。
——摘自《欧美学界对公民投票制度的研究》
(1)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19世纪西方“代议制民主”中的“民主”的影响。(9分)
(2) 据材料一,归纳密尔对代议制的看法。(6分)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科书》只字不提,仅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没有丝毫罪恶感。关于南京大屠杀,《新历史教科书》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南京事件”,并称“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公开挑战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公正性。
——新华网资料手册2005年第3期
材料二
——杨景尧《两岸与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关中日战争之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争议。
材料一 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科书》只字不提,仅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没有丝毫罪恶感。关于南京大屠杀,《新历史教科书》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南京事件”,并称“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公开挑战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公正性。
——新华网资料手册2005年第3期
材料二
版别 | 要点 |
两岸 | 历史教科书一致认为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三十万人。尤其是大陆两版,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地点、过程,都有很多细节的报道。 |
北京人教版 | 还提到,日本军队在南京大屠杀时,“竟然冲进红十字会和其他国际友人设立的‘安全区’,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 |
日本书籍版 | 听说有二十万人被俘和杀害。 |
日本扶桑版 | 只说:“民众的死伤人数很多” |
——杨景尧《两岸与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关中日战争之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争议。
3.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葡萄牙人利用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则把从福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的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等地。后起的荷兰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
法国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16世纪“各种协力促成的运动”是西班牙前往美洲……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对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
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太湖流域湖丝与丝绸的出口欧洲,从17世纪70年代起,有了历年的统计数字。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920担……
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000吨和75000吨白银……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
——摘自《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繁荣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江南市镇活跃对全球化贸易背景下中国发展的影响。(13分)
材料 葡萄牙人利用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则把从福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的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等地。后起的荷兰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
法国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16世纪“各种协力促成的运动”是西班牙前往美洲……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对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
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太湖流域湖丝与丝绸的出口欧洲,从17世纪70年代起,有了历年的统计数字。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920担……
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000吨和75000吨白银……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
——摘自《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繁荣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江南市镇活跃对全球化贸易背景下中国发展的影响。(13分)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梁启超民权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以群术治群”。他援引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阐述了君、臣、民之间的关系。他说:“君之与民,同为一群之中之一人,因以知夫一群之中所以然之理,所常行之事,使其群合而不离,萃而不涣。夫是之谓群术。”至于君与臣,也就象铺子中“总管”与“掌柜”的关系同样是为民众办事。他们的地位平等,没有尊卑之别,只有分工的差异。
——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民权必须有法制作保证,国家的法律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保护人民的利益,因而人民应当有权创制法律。
——刘杰《孙中山民权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民权思想的核心主张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梁启超的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实践其民权思想的。(9分)
材料一 梁启超民权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以群术治群”。他援引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阐述了君、臣、民之间的关系。他说:“君之与民,同为一群之中之一人,因以知夫一群之中所以然之理,所常行之事,使其群合而不离,萃而不涣。夫是之谓群术。”至于君与臣,也就象铺子中“总管”与“掌柜”的关系同样是为民众办事。他们的地位平等,没有尊卑之别,只有分工的差异。
——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民权必须有法制作保证,国家的法律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保护人民的利益,因而人民应当有权创制法律。
——刘杰《孙中山民权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民权思想的核心主张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梁启超的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实践其民权思想的。(9分)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4—1916年美国与交战双方的贸易额
——高志青《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材料二 1916—1917年,德奥集团在军事上取得进展,战局对协约国不利时。以摩尔根为首的一批最有势力的资本家要求威尔逊支持美国最大的买主和债户——协约国。他们害怕协约国战败,从而使其巨额贷款付之东流,进而丧失一切实际利益。美国驻英大使佩齐在1917年3月5日给总统威尔逊的电文中说:“很可能唯一可以保护我们目前的优势的贸易地位并防止恐慌的办法,就是对德宣战。”为维护既得经济利益,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宣布对德作战,卷入了战争的漩涡当中。
——王香莲、刘锦涛《试论美国参加一战的经济导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针对当时美国与交战双方的贸易额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何于1917年对德宣战?这对战争结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
材料一 1914—1916年美国与交战双方的贸易额
年份 | 同英、法、俄、意的年贸易额(美元) | 同德、奥、匈的年贸易额(美元) |
1914 | 824860237 | 169289775 |
1915 | 1991747493 | 11878153 |
1916 | 3214480547 | 1159653 |
——高志青《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材料二 1916—1917年,德奥集团在军事上取得进展,战局对协约国不利时。以摩尔根为首的一批最有势力的资本家要求威尔逊支持美国最大的买主和债户——协约国。他们害怕协约国战败,从而使其巨额贷款付之东流,进而丧失一切实际利益。美国驻英大使佩齐在1917年3月5日给总统威尔逊的电文中说:“很可能唯一可以保护我们目前的优势的贸易地位并防止恐慌的办法,就是对德宣战。”为维护既得经济利益,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宣布对德作战,卷入了战争的漩涡当中。
——王香莲、刘锦涛《试论美国参加一战的经济导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针对当时美国与交战双方的贸易额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何于1917年对德宣战?这对战争结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2.单选题- (共4题)
7.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而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是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 |
B.罗马法的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
C.罗马法导致了自由市场的形成 |
D.罗马法维护了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
8.
《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实施后,拥有边界土地总数60%以上的地主阶级被消灭,而过去没有或者很少占有土地的贫农占有了土地总数的28.26%,中农、贫农所占有的土地总数达到85.34%。由此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A.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 | B.***思想走向成熟 |
C.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消灭 | D.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 |
9.
1956年9月,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材料表明( )
A.当时的民主制度缺乏法律依据 |
B.1954年宪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
C.社会转型需要相应法律做保障 |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备 |
10.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顽固派和洋务派 | B.洋务派和维新派 |
C.维新派和革命派 | D.洋务派和革命派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