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67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圃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疾病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
材料二 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古代肉刑之一,在脸上刺字),其小女儿缇萦上述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以替父罪,并指出肉刑一旦受之,“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汉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感动,遂下诏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生不息”,是“不德”,遂下令废除肉刑,并着手改革刑制:“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将犯人暴尸街头),但实施中受笞刑者大多死亡。
随后,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第一次是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减为二百、笞二百减一百。同时规定笞杖的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经历文景时期的改革,国家刑罚体系的中间部分被废除了,只保留了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

——田琳《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2.单选题(共12题)

3.
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4.
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汉代神农画像石
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
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
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
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
5.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6.
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B.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C.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D.颁布“推恩令”
7.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支出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8.
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9.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二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由此可知
A.汉代庄园本质是一种地方割据
B.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高
C.均田制下农耕生产水平有进步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很发达
10.
《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
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11.
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12.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13.
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反映了
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
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
14.
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
材料强调的是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