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65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政治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观察下列影响政治发展的组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相关史实,论述这些组件是如何影响政治发展进程的。(要求:史实准确,结论合理;论述的组件要求至少在三个以上。)

注:社会动员主要指新兴社会群体力量的聚合。
——据(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整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2.单选题(共10题)

3.
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2001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歪曲历史的表现
B.反映出“南京大屠杀”事件缺乏充足的史料
C.反映了日本历史学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D.是对“南京大屠杀”客观公正的叙述
4.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5.
下表是《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北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平均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
 
A. 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 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较高
C. 城市化的主因是商品经济发展    D. 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云贵地区的城市化
6.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载于1882年9月《申报》)。材料反映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新型经营方式逐渐被国人接受
C.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
7.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B.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D.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8.
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B.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9.
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
B.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C.《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
D.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
10.
列宁评价近代某位科学家时说:“(他)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他评价的应是
A.英国科学家胡克
B.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C.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D.英国科学家牛顿
11.
刘军宁在《读<法国革命论>与<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到“最好的革命是最不彻底的革命,对社会的健康肌体触动最少的革命,暴力程度最轻的革命,伤害人命最少的革命、带来个人自由与有限政府的革命。最坏的革命是最彻底的革命,把整个社会与道德秩序彻底摧毁的革命,最暴力的革命、夺命最多的革命、带来专政与集权的革命。”下列符合作者“最好的革命”和“最坏的革命”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
C.英国“光荣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D.法国大革命、德意志的统一
12.
史料是历史的片段的记录,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
A.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
B.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C.《史记》、《汉书》
D.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