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65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6/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清政府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主管修律。在修律过程中,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法制传统”的方针,修订法律馆等机构组织翻译了几百种西方各国的法律文本和法律著作,陆续公布了《大清商律草案》《公司律》等数目众多的法律。初步建立起一套近代意义上的,与原有法律体系完全不同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材料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产物,然而它却命途多舛,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死后,约法被恢复,但很快又被《中华民国宪法》取代,1925年,段祺瑞以“传统已坏,无可因袭”的理由宣告临时约法无效。
——据林炯如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总统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对立法拥有否决权,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美国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确立起一系列全新的原则和机制。两百多年以来,美国的这部宪法历经风雨,先后颁布了27项修正案,至今仍在适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据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的异同点
2.
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1867年)
材料二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①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②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2.单选题(共15题)

4.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
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A.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B.强调天赋人权
C.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促进社会公平
5.
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曲折性B.法制化C.反封建性D.普选制
6.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D.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7.
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人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8.
“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D.推翻国民政府
9.
下图为1944年9月中美两国士兵展示所缴获的日军旗帜。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张照片最有助于说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B. 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日军攻势
C.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
D. 抗战取得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0.
“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
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11.
(题文)下图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幅漫画。根据所学知识,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

全世界的无产者站在岸边,在马克思的指引下,准备登上标志着他们的要求的船。
A.马克思领导着第一国际B.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主流
C.无产阶级要求暴力夺权D.工人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12.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13.
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
A.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 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C. 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 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14.
近代有政府规定“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赏子爵。”该政府应该是
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
15.
1844年,道光帝谕令各省督抚:“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愿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1849年议定《云南矿厂章程》四条,由是“一时矿禁大弛”。上述材料可以表明这一时期
A. 鸦片战争后政府重视矿藏开采 B. 开矿筹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C. 鼓励兴办洋务以实现自强求富 D. 放宽限制促进近代工矿业发展
16.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材料反映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政策
B.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
C.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D.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17.
魏源做史书《圣武记》,该书以记载清朝盛世武功为主要内容,但并非歌功颂德之作,而是明确表达出希望清统治者效法祖先以实现“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局面的思想。这体现了
A.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思想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D.清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
18.
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