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64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唯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2.单选题(共27题)

2.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3.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4.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5.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6.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7.
梁启超说:“吾以为……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盖以政体之变迁,其现象常为进化的,而国体之变更,其现象常为革命的,谓革命可以求国利民福,吾未之前闻。”
由上述材料所见梁启超的政治观点是(    )
A.反对革命,反对民主共和
B.倡导宪法政治,追求民主自由
C.坚决支持君主立宪
D.认为国体变迁比政体变迁更重要
8.
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起源于唐代
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
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9.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10.
绘画是人类文明的一笔财富,它以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古老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绘画风格不断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宋偏安江南﹣﹣“残山剩水”
B.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画、山水画兴起
C.明清时代变革、社会动荡﹣﹣画风雍荣华贵
D.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文化普及﹣﹣民间风俗画盛行
11.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12.
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
13.
下图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于西方
B.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由先进走向落后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10世纪时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
14.
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A.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
C.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D.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15.
中国的道教被国外部分学者称誉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
B.纸的发明
C.火药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6.
老师介绍下边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17.
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图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城四周的城墙,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围的界标。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城邦”的含义和主要功能是
A.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B.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
C.一定区域范围内统治管理中心D.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
18.
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常用“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这表明宋代( )
A.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B.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品
C.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D.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19.
被誉为洋务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
B.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
20.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1.
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
22.
“在中国文化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辉煌的时代。诸子放恣,处士横议,百家之言盈天下。主张文学改良的,主张保护国粹的;主张三纲五常的,主张个性解放的;这边要打孔家店,那边要把孔儒升格为宗教;思想多元化,创造了众声喧哗、精彩纷呈的剧场效果。”材料所指“时代”是
A.春秋战国时期B.康乾盛世
C.维新变法时期D.民国初期
23.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B.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C.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D.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24.
陈独秀著文指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对这一说法的正确解说不包括
A.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思想状态
B.完全忽视辛亥革命对思想解放的作用
C.是其宣传民主科学的依据之一
D.推动探索活动进入学习观念阶段
25.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B.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26.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主张政治制度变革的维新思想
27.
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28.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祟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作者对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
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
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3.选择题(共5题)

29.

如图(a)所示,一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沿某斜面顶端A由静止滑下,己知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滑块到斜面顶端的距离x的关系如图(b)所示。斜面倾角为37,长为l,求:

30.

分解因式:  2xmyn-1-4xm-1ynm,n均为大于1的整数)

31.

分解因式:  2xmyn-1-4xm-1ynm,n均为大于1的整数)

32.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后来才出现了真核生物.(判断对错)

33.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②F1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F1自变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