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全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承担这个人格的人即国家被称为主权者,其余每一个人都是他的臣民。”
——霍布斯《利维坦》
材料二“人既然是平等的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在出让自己的权利时并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权利交给政府,而是保留了一些重要权利……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洛克《政府论》(1668年)
材料三“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者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人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样自由……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霍布斯、洛克、卢梭学说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契约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契约论》的哪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国家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全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承担这个人格的人即国家被称为主权者,其余每一个人都是他的臣民。”
——霍布斯《利维坦》
材料二“人既然是平等的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在出让自己的权利时并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权利交给政府,而是保留了一些重要权利……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洛克《政府论》(1668年)
材料三“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者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人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样自由……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霍布斯、洛克、卢梭学说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契约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契约论》的哪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辽太宗时,随着辽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展,不同民族之间在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为其统治带来日益严重的困难。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的中原农耕文明,而又无法改变先进的农耕经济,于是“因俗而治”,确立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一朝双轨政治制度。北面官制是统辖契丹畜牧经济的体制,执掌辽王朝最高军政大权。南面官制则“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仿唐制“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太宗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辽能够走向强盛的原因。
材料一辽太宗时,随着辽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展,不同民族之间在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为其统治带来日益严重的困难。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的中原农耕文明,而又无法改变先进的农耕经济,于是“因俗而治”,确立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一朝双轨政治制度。北面官制是统辖契丹畜牧经济的体制,执掌辽王朝最高军政大权。南面官制则“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仿唐制“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太宗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辽能够走向强盛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7题)
3.
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说明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
4.
当各州对西部土地争夺难决的时候,应各州要求,1780年10月邦联国会决定,凡可能割让或转让予合众国的土地,“其日后的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共利益”。纽约等州因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使之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从中得到的借鉴是
A.中央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 | B.联邦制能够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
C.邦联制有利于强化中央控制力 | D.向西扩张领土可提升国家的凝聚力 |
5.
1640年,在英国的议会选举中,许多反对王党(查理一世及其追随者)的人士当选为议员,王党候选人则纷纷落选。这反映出英国当时
A.议员普遍具有反封建决心 | B.君主政体走向崩溃的趋势 |
C.君主专制的统治出现危机 | D.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
6.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
7.
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这表明他们
A.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
B.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 |
C.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
D.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 |
8.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中写道:“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材料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
A.主张用暴力反抗教皇干预德意志 |
B.认为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 |
C.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消除教皇干预 |
D.主张组成脱离罗马的教会 |
9.
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
10.
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这表明当时
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 |
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
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
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11.
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是
A.重视理论 |
B.重视实用 |
C.不求甚解 |
D.具有理性 |
12.
达尔文曾说:“尽管人类是一个更先进、更聪明的物种,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A.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中 |
B.强调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 |
C.不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
D.提高了人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 |
13.
《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A.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 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
14.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
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
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
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15.
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
16.
1920年,陈独秀曾著文写道:“我向来有两种信念:一是相信进化无穷期,古往今来只有在一时代是补偏救弊的贤哲,时间上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也没有‘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一是相信在复杂的人类社会,只有一方面的真理,对于社会各有一种救济的学说,空间上没有包医百病的良方。”这突出反映出了作者的
A.民主精神 | B.自由精神 | C.批判精神 | D.平等精神 |
17.
***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 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
18.
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
A.“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
B.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