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崩塌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成长的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取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材料二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断失败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的过程。
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占主流地位、逐渐陷入发展困境的时期。
上述观点能否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请结合史实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一 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崩塌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成长的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取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材料二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断失败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的过程。
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占主流地位、逐渐陷入发展困境的时期。
上述观点能否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请结合史实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材料分析题- (共3题)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二 夫文界宣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正比例。……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巧之名誉也。既如此,主张通俗化,乃至实现“言文合一”,自然是“文界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
——梁启超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与‘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有关的事件,并分析该事件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分析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二 夫文界宣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正比例。……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巧之名誉也。既如此,主张通俗化,乃至实现“言文合一”,自然是“文界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
——梁启超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与‘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有关的事件,并分析该事件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分析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利的相似历史作用。
材料一:一、“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泰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17世纪柬,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十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其中在用人制度上,颁布官职等级,规定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按功晋升。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升到8等以后列为贵族。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摘鳊自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利的相似历史作用。
5.
材料1941~1945年,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数量惊人……这些物资总价值约为102亿美元。加上各种劳务费,如美国船只的运费,为苏联修理船只的费用,以及为苏联培训飞行员和海员以驾驶飞机和船舰等需要的费用,这些费用约为7亿美元。因此,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的总价值达到了109亿美元。……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杜蒙德估计,美国全部援助截止1945年底达到490.96125亿美元,其中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1.41亿美元、法国23.7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苏援助政策的作用。
——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苏联援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苏援助政策的作用。
4.单选题- (共14题)
7.
1815年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女权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先后在欧洲涌现。这些学说井喷而出主要是为了解决
A.君主专制制度与代议制的矛盾 |
B.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引发的社会矛盾 |
C.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 |
D.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
8.
学者龙太江在《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中指出: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对美国宪政发展表现出的政治妥协理解错误的是
A.两党相互制衡的宪法规定体现了政治体制的妥协 |
B.参众两院议员席位的分配体现了多元利益的妥协 |
C.人民权益的保障体现了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 |
D.政治妥协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9.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写给***的电文中提到:“倭寇投降,……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为此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积极回应,促成了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
A.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
B.促成了新中国成立 |
C.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D.消除了国内矛盾 |
10.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A.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11.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
C.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
12.
抗战前期(1937-1942年),大后方的民族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民族工业厂家大量增加,工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工业产品也有了大幅度地增长。这是因为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B.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 |
C.英美等国全力支持中国抗日 |
D.民族企业内迁和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
13.
汉阳铁厂创办时,负责提供设备的英方曾提出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的要求,但张之洞却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办一份可也。”结果由于设备与铁质不符,造成大量浪费。这说明
A.外国资本主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
B.洋务企业还不具备近代工业特征 |
C.张之洞思想观念落后于同时代的国人 |
D.洋务派仍然受天朝上国观念束缚 |
14.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
15.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风景画是给那些无力画人物的人准备的。”而风景画却是19世纪印象派画家的重要题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印象派画家追求创新,努力颠覆传统的风格 |
B.风景画易于描绘光与影,符合印象派的追求 |
C.印象派画家摆脱宗教的束缚,描绘田园风光 |
D.印象派画家追求内心的表达,题材相对次要 |
16.
1619年,耶稣会教士金妮阁抵达中国澳门。这次远行给中国带来了七千多本书,其中包括两本哥白尼撰写的《天体运行论》。此时传教士来华的背景是
A.启蒙运动动摇了传教士的信仰 | B.宗教改革间接引发了西学东渐 |
C.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神学权威 | D.生物进化论冲击了宇宙观 |
17.
(2016年天津卷)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
18.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倡导者,在百日维新期间他就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移俗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中易服移俗更容易推行 |
B.中国需要改变对外形象 |
C.传统的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D.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