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28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代以来的中外学者都试图对此加以阐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依据材料一,联系15-19世纪的史实,说明作为结果的世界史是怎样形成的。(12分)
材料二今天,欧洲三大革命(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向全球的
传播虽然是在不同方面的支持下进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创造一种尽管在细节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面将是一致的世界文化。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1992年版)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评述。
(12分。要求:辩证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依据材料一,联系15-19世纪的史实,说明作为结果的世界史是怎样形成的。(12分)
材料二今天,欧洲三大革命(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向全球的
传播虽然是在不同方面的支持下进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创造一种尽管在细节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面将是一致的世界文化。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1992年版)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评述。
(12分。要求:辩证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单选题- (共9题)
2.
《罗马法史》写道:“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的蓬勃发展早在罗马统治扩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它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由此可见()
A.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商品经济发展 |
B.商品经济发展深刻影响着罗马法的形成 |
C.航海家和商人们成为罗马立法的主导者 |
D.罗马法的形成与罗马人的扩张没有关系 |
3.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美国被迫放弃了称霸的意图 |
B.苏联解体并没有改变世界格局 |
C.世界其他国家结成反美同盟 |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5.
(题文)据万历《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县罗店镇“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几埒(同等、相等)南翔”。南翔镇“往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比为无赖蚕食,稍稍徙避,而镇衰落”。对上述材料最准确的解释是()
A.徽商的兴盛与市镇的发展相辅相成 |
B.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
C.徽商的经营范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
D.地方官府的态度决定了商业环境 |
6.
阅读“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对比表,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
年份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18.5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23.6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A.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工业领跑世界 |
B.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
C.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严重落后 |
D.制度创新是各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
7.
下列图片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社会变迁的经典瞬间,对图片影响概括准确的是()


A.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
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
C.实现了生产关系性质的转变 |
D.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
8.
著名学者萧功秦认为:“明治维新的日本与1918年以前的德国,则属于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立宪政体’。”下列关于日本的评价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不具有立宪政体的基本形式 |
B.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残余 |
C.与德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一致 |
D.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改革目标 |
9.
下列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其内容与结论完全一致的是( )
A. A B. B C. C D. D
| 檄文内容 | 结论 |
A. | 《权利法案》: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B. | 《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 实现了美国人民的真正平等。 |
C. | 《人权宣言》: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未由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 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 |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 体现了总统制的政体特点。 |
A. A B. B C. C D. 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