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著作 | 初版年份 | 作者 | 引文 |
《哈姆雷特》 | 1603年 | 莎士比亚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1687年 | 牛顿 | 我们无法认识事物的任何属性,除非通过实验。 |
《论法的精神》 | 1748年 | 孟德斯鸠 |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
《国富论》 | 1776年 | 亚当·斯密 | 政府应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 |
《共产党宣言》 | 1848年 | 马克思、恩格斯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
《物种起源》 | 1859年 | 达尔文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摘编自胡作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著排行榜》
伟大的著作蕴涵着伟大的思想,它们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彼此之间对立统一、继往开来,或批判继承或借鉴融合,在历史星空中照亮着人类的未来。从材料中选取两部名著,就其所蕴涵思想的关联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
——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家世业儒”。年少时即“悟古人用笔意”,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又不蹈袭前人。他摒弃色彩,以单纯洗练、朴素自然的线条表现物体的形貌情态,表达简淡素朴的情感诉求,形成可与重彩、水墨画相并立的白描画法。李公麟“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尊卑贵贱,咸有区别”,其释道人物画更是以一种极为写实的形式,表达静谧超脱的弦外之音。宋人作画,注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李公麟以缜密的运思构图,苏轼赞其“妙想实与诗同出”。他晩年寄情绘画,耽习禅悦,所作《君臣故实图》、《九歌》等画缘感而作,暗含讽谏朝政之意。李公麟“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其画作在当时被视为“天下绝艺”,后世画家也广受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公麟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材料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家世业儒”。年少时即“悟古人用笔意”,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又不蹈袭前人。他摒弃色彩,以单纯洗练、朴素自然的线条表现物体的形貌情态,表达简淡素朴的情感诉求,形成可与重彩、水墨画相并立的白描画法。李公麟“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尊卑贵贱,咸有区别”,其释道人物画更是以一种极为写实的形式,表达静谧超脱的弦外之音。宋人作画,注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李公麟以缜密的运思构图,苏轼赞其“妙想实与诗同出”。他晩年寄情绘画,耽习禅悦,所作《君臣故实图》、《九歌》等画缘感而作,暗含讽谏朝政之意。李公麟“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其画作在当时被视为“天下绝艺”,后世画家也广受其影响。
——摘编自王磊《李公麟白描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等
(1)根据材料,概括李公麟艺术创作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公麟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贩”、“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3.单选题- (共7题)
5.
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简化了司法程序 |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
C.彰显了契约精神 |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
6.
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A.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
B.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
C.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
D.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 |
7.
1942一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用教育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协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人边区的灾民。这主要反映出
A.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 |
B.抗日根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 |
C.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 |
D.中共充分认识到战争胜利的根源 |
8.
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由此可以推断
A.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
B.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
C.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
D.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 |
9.
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 |
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
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 |
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
10.
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这反映了湖南当地
A.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 |
B.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
C.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 |
D.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