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西省赣中南五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60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对外贸易是我国历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文明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网络穿过了中亚的浩瀚沙漠和深不可测的印度洋,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到达地中海和北非等地区。对古典社会来说,远距离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内涵,还有很深的政治内涵,明清时期经济贸易事务几乎都发生在政府严密管制的环境下。
——摘编自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而此时英国人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由于不了解英国的国力和国威,终于自食其果。
——据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三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三原则是:世贸组织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编自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汉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情况,分析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后果。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谓“英国的国力和国威”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自由贸易”的实质。
(3)阅读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年努力”的过程,并阐述对中国入世三原则的看法。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53年12月24日,咸丰发“著即发行宝钞”的上谕,称:“比年以来,银价日昂,民生愈困。小民输纳税课,每苦于银贵,而转运制钱又多未便。朕……酌古准夸,定为官票宝钞,以济银钱之不足,务使天下通行,以期便民裕国。著照部议,凡民间完纳地丁、钱粮、关税、盐课厦一切解部协拨等款,均准以官票钱钞五成为率。官票银一两抵制钱二千,宝钞二千抵银一两,与现行大钱制钱相辅而行。其余仍交纳实银,以资周转。京外各库应放之项,官票宝钞亦以五成为限……总期官民交益,上下相浮,并准五城殷实铺户具折承领宝钞,俾民间自行通用。”从咸丰3年2月到11月,在不足9个月的时间里,咸丰连续发出3次谕旨,一再强调从速发行官票宝钞,迫使户部迅速转变迟疑态度,从此造成票钞在全国泛滥。

——《晚清政府与咸丰朝通货膨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丰时期货币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咸丰时期货币改革中户部的态度和改革后的结果。
3.
(历史选修:历史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

2.单选题(共6题)

4.
1689年3月,英国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A. 确保王室财政独立
B. 依法监管王室财政
C. 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5.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年)的代表作《中国经典》中说:“自古老的封建帝国消亡,秦建立专制国家始,中国就再没有出现过革命,而只是统治者和朝代的更替……在西方人看来,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从已经存在了大约2000多年的旧事物向将会变革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的更新的西方思想转变的出发点。”理雅各的观点是
A.秦建立专制制度导致中国再没有出现革命
B.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场进步和正义的革命
C.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D.秦的专制制度取代分封制导致中国的落后
6.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
B.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C.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7.
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权力的追求》中说:“中国在一千年前后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颠覆了世界史的一个关键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国的例子启动了人类的一个千年探索,去发现在协调大规模行为这一点上,从价格和私人或小团体(合伙或公司)对私利的看法出发,会有些什么成果能够体现材料中“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的观点的是
A.唐朝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宋朝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C.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D.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8.
1886年5月1日美国爆发了全国性工人罢工;1894年爆发的铁路工人大罢工中,联邦政府调动军队占领了芝加哥;19世纪90年代小农场主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平民党运动”;新闻界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清洁工”的揭发内幕、暴露丑恶的记者。这些事件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在美国日益广泛地传播
B.美国的垄断膨胀导致社会问题繁多
C.美国成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国家
D.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9.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 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 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 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3.选择题(共2题)

10.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11.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